1995年,国家文物局来了一位老人。他拿着一幅画,张口就要800万,专家回价:“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9 17:20:35

1995年,国家文物局来了一位老人。他拿着一幅画,张口就要800万,专家回价:“10000”。老汉二话没说,拿起画来抬腿就走。哪知不久后,这幅画被拍出了1800万的天价。 这幅画不仅是张先唯一存世的作品,更见证了清宫文物的流散与回归的漫长历史。它的重见天日以及拍卖过程,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文化事件。 1995年10月3日,北京瀚海拍卖行内座无虚席,此起彼伏的竞价声在大厅里回荡。台上,主持人正在介绍一幅名为《十咏图》的古画。 这幅画最终以1800万元的天价成交,买家是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消息一出,立即在文物收藏界引起轩然大波。 然而,这幅举世瞩目的国宝级文物,在几个月前却险些被文物局的专家当作赝品。 事情还要从一位姓李的老人说起。这一天,身着朴素的李老头拿着一个画轴,晃晃悠悠地走进了国家文物局。" 这可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你们出个800万,我就把它卖给你们。"老人开口就是天价。 文物局的专家们闻言,个个眉头紧锁。 他们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寒酸的老头,心中充满了怀疑:"现在搞文物的非富即贵,哪有穷人能有什么珍品?这老头八成是缺钱,急昏了头,拿个赝品来忽悠。" 想到这,专家们议论一阵,只愿出个一万块钱。 老汉一听就急了,赌气似的拎起画轴就走,嘴里还嘟囔着:"真是瞎了眼,好歹也是宫里出来的东西,居然只值这么点钱?!" 老人前脚刚走,文物局的专家们后脚就有些后悔:"这老头虽然穷酸,但言语间似乎对这画轴的来历颇为笃定,该不会真有什么来头吧?" 可惜覆水难收,人家已经气冲冲地拂袖而去了。 无奈之下,李老头提着画轴在北京城里四处游荡,最后来到了瀚海拍卖行。 刚一进门,他就被里面富丽堂皇的装修和人来人往的排场惊呆了。 正纳闷间,一位中年男子迎了上来,正是瀚海的文物专家秦公。 秦公见李老头拿着个画轴,便客气地接过来展开。 然而当他定睛一瞧,立刻惊呼出声:"天哪,这不是北宋大词人张先的传世佳作《十咏图》吗?! 密密麻麻的题跋,历历在目的印章,保存状况简直完美!" 秦公按捺住狂跳的心,转头对李老头说:"大爷,您这宝贝可了不得啊。您要是想卖,我们瀚海愿出高价。不过呢,拍卖前得先请权威专家鉴定一下真伪,定个合理的起拍价,您看成不?" 在翰海拍卖公司,鉴定专家秦公第一次见到《十咏图》时,就被其精美的画工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震撼,他立即联系了其他业内权威人士进行进一步鉴定。 经过多位专家一致确认,这幅画确系张先真迹,并且保存完好,具有无可估量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秦公意识到,这幅画应该被送回国家,而不能流失海外或沦为私人收藏。 1995年10月,《十咏图》被挂上了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会。 这幅画的重现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反响,吸引了收藏界、文物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拍卖会上,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国家文物局与故宫博物院也对画作展现出浓厚兴趣。 拍卖当天会场座无虚席,竞价过程异常激烈。 随着价格一路攀升,最终《十咏图》以1800万元落槌,再加上10%的佣金,总价达到1980万元。这一高价创下了当时国内书画拍卖的纪录。 而最终竞得这幅画的,正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件命运多舛的文物终于物归原主,结束了在民间的漂泊。 《十咏图》的回归,不仅是一次文化瑰宝的重拾,更为国家通过市场化手段收回流散文物开创了先河。这一事件之后,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更加重视拍卖市场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画作被收入故宫后,其珍贵性迅速得到了广泛认可。 《十咏图》是北宋才子张先倾尽心血创作的唯一画作,这幅画卷以山水、人物、楼台亭榭为主题,全长651.6厘米,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南园盛景,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这幅画在清代被收藏于皇宫内务府,清朝灭亡后,溥仪作为逊帝保留了部分使用权,却在生活窘迫之际屡次将文物变卖或转移。 抗日战争胜利后,伪满皇宫内大量文物被洗劫一空,《十咏图》也从此失踪,成为无数清宫遗珍之一。 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件珍贵的画作才重新出现于世,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 《十咏图》不仅是北宋画家张先唯一存世的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与绘画的重要依据。 整幅画作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活动和人物信息,对后来的历史学、艺术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这幅画的命运也折射出清代以来国宝流失的深重历史。 清王朝灭亡后,大量文物因政治动荡、社会变迁和私人利益而流散海外或民间。 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其保护与回归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传承。 此次拍卖让许多人认识到文物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那些散落民间的文物,一旦流入市场,极易被境外买家购得。 正因如此,国家开始大力倡导通过法律、市场以及国际合作的方式保护和回收流散文物。

0 阅读:0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