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董卿节目上,一位大佬上台就给她名片,董卿定睛一看,“这写得也太狂了!”,大佬张口就说:“我名字可比名片响多了。” 2021年6月17日,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离世,享年100岁。他的一生跨越了世纪,也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历程。 许渊冲不仅用一生专注于翻译事业,更通过他的译作,将中国文化之美传播到世界各地。 1921年,许渊冲出生在江西南昌。 少年时期的他赶上了动荡的年代,却因天赋与努力走进了当时文化星空熠熠的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里,他受教于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包括闻一多、钱钟书等人。 这些师长不仅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更让他初尝翻译的魅力。 钱钟书曾对许渊冲的翻译评价为“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这一点在后来许渊冲的翻译事业中屡次得到验证。 他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音韵、意境与形态巧妙地融入英法语言体系,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东方诗词独特的美感。 27岁时,许渊冲留学巴黎,进入巴黎大学深造,进一步打下了英法双语的基础。 归国后,他长期执教于北京大学,从此深耕翻译领域,创作了上百部译作,涵盖了从《诗经》《楚辞》到莎士比亚、普鲁斯特等中西经典作品。 许渊冲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出口商”,他也将西方经典引入中国。 他翻译了《追忆似水流年》《红与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西方经典,让中国读者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中最瑰丽的文学瑰宝。 正因为他能在中西文化中自如切换,许渊冲被称为“中西文化的桥梁”。 许渊冲的翻译生涯持续了70多年,即使进入晚年,他仍未停下笔。 98岁时,许渊冲仍能用放大镜仔细阅读出版方案,与编辑一字一句讨论翻译细节。 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批译作,直至生命的终点。 2014年,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界的最高荣誉“北极光”奖,成为这一奖项的首位亚洲得主。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代表了中国翻译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2017年2月18日,一档名为《朗读者》的电视节目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 当这位身着黑色大衣、手拄拐杖的老人缓缓走上舞台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董卿连忙起身,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走到座位上。 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名叫许渊冲,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但炯炯有神的双眼和挺拔的身姿显示出他的精神矍铄。 董卿向现场观众介绍这位德高望重的嘉宾,孰料老人却从怀中掏出一张名片,双手递给了董卿。 董卿有些诧异,在节目录制前,她已对嘉宾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按理说不需要现场再递交名片。 好奇心驱使下,董卿接过名片,仔细端详起来。 名片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两行大字:"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信和傲气。 "许老,您这名片上的内容写得也太......独特了。"董卿斟酌着词语,委婉地问道,"您就不怕别人看了会觉得您言语有些狂傲吗?" 许渊冲听后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慢悠悠地说:"这上面写的可都是实打实的事儿,我这一辈子翻译的书,中文的译成外文,外文的又译回中文,加起来怕是有一百多本了。至于把咱们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语、法语,恐怕也只有我一个人能做到吧。" 董卿被许老的话勾起了好奇心,追问道:"那您见到其他人也会递上这样一张名片吗?" 许渊冲摇摇头,语气平和却不失自信:"其实不用递名片,光我的名字,可能就比名片上的头衔还响亮呢。" 1年后,许渊冲的爱人照君女士去世,这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夫妻就此天人永隔。 丧妻之痛对许渊冲打击很大,学生们都担心他会因此一蹶不振。 然而,当他们前去探望时,却发现许渊冲依然坚持工作,虽然年近百岁,仍端坐在书桌前,一边用放大镜查看资料,一边敲打着键盘翻译。 面对学生们的担忧,许渊冲反倒安慰他们说:"你们不必为我担心。只要我能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就不会轻易垮掉。"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许渊冲都在与时间赛跑,倾尽全力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国的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此高尚的情怀,如此不懈的努力,让人由衷地敬佩。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是许渊冲这样的学者,用他们的才华和汗水,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缅怀许渊冲,更应继承他的遗志,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许渊冲翻译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中西文化的互通与融合。他一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后人树立了坚持与创新的榜样。 在许渊冲离开后的岁月里,他的译作仍在世界各地流传。他用百年人生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源于对美的坚持,也源于跨越语言障碍的共鸣。 今天,我们缅怀许渊冲,更感恩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2017年,董卿节目上,一位大佬上台就给她名片,董卿定睛一看,“这写得也太狂了!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9 17:20: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