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徐兰森。洞房之夜,完事后的阎锡山对新娘冷冷说道:“娶你进门是为了传宗接代,我和我老婆才是真爱。”说罢便转身离开。不料几年后,阎锡山再也没进过发妻的门。
阎锡山与徐竹青,同年出生,16岁时经人介绍结为夫妻。徐竹青温婉贤淑,阎锡山商业天赋异禀,夫妻携手,不到一年便让阎家事业风生水起。公婆对徐竹青赞不绝口。但好景不长,阎家遭遇投资失败,阎锡山离家躲债,留下徐竹青独自支撑家业。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徐竹青一肩挑起阎家重担,应付债主、操持家务、照顾病弱的婆婆,生活艰难。两年后,阎锡山进入山西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用津贴还清了债务。1911年,阎锡山投身军旅,晋升为山西都督,徐竹青终于苦尽甘来。
徐竹青在阎家困境中的付出,赢得了全家的敬爱与尊重。阎锡山站稳脚跟后,立刻将她接到身边,许下不离不弃的誓言。两人恩爱有加,只可惜一直无子。1913年,爷爷临终前未能见到孙儿,徐竹青自责不已,开始寻求医治。经医生诊断,问题出在徐竹青身上。阎锡山虽表示不在意,但公婆却迫不及待要求他纳妾传宗接代。
在媒人和公婆的劝说下,徐竹青含泪答应。她托人找到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姑娘,阎家非常满意。新婚之夜,阎锡山在徐竹青的劝说下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之后却对新娘冷漠如初。这个姑娘后来改名为徐兰森,她年幼离家,常常思念亲人。徐竹青体贴入微,派人送去银两和徐兰森母亲的遗物以慰其思乡之情。徐兰森感激涕零,誓言一生孝敬徐竹青。
在徐竹青的关照下,徐兰森融入家庭,孝顺公婆、和善待人,深得人心。她对阎锡山体贴入微,渐渐地也赢得了他的心。几年后,徐兰森为阎家生下五子一女。孩子们称呼徐竹青为妈,称徐兰森为姨。然而随着阎锡山与徐兰森感情日益加深,公婆的心也逐渐偏向了她。
1930年底,阎锡山逃往大连,徐兰森带着孩子们前往汇合。徐竹青独自留在家中照顾公婆,内心五味杂陈。一年后阎锡山归来,却带着徐兰森和孩子们另居他处。更令徐竹青难以接受的是,孩子们不再称呼她为妈而是转向徐兰森。
徐竹青找阎锡山理论却遭到不耐烦的回应,夫妻情分瞬间崩塌。公婆不仅不支持她反而训斥她失礼,徐竹青彻底寒心离家独居。此后近三十年她拒绝阎锡山的所有邀请甚至在他病重时也未曾探望,但在1964年去世后仍以正妻身份与阎锡山合葬在一起,她以决绝的“离开”守护了自己的尊严是个有骨气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