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出走香港。因为没有身份文件,他无法获得美国签证,

时间杂论啊 2025-01-17 09:06:43

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出走香港。因为没有身份文件,他无法获得美国签证,也无法去其他地方。此时,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勒,亲自为他给美国国务院写信,并且前去香港接他……

2003年10月20日,李景均在家中去世,他曾被称为人类遗传学的开拓者,为了回国,险些饿死,却又选择出走美国,他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在1932年,李景均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读书。在1936年曾赶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等学习解析几何等。也是在芝加哥,遇到了妻子-美籍华人克拉克,二人在1941年步入婚姻殿堂

后来选择踏上一艘前往上海的游轮,然而因当时正处于战乱时间,为避免日军潜艇的攻击,这艘邮轮曾多次改变航向,在开往上海途中,得知上海满街都是日本军人的消息后,又转往香港,后来连,李景均便这样跟妻子被困在香港将近两个多月。

当时的二人只带了支票,却无人愿意兑现过,身无分文,他们处于极度饥饿的窘迫中。每每回忆这段往事,李景均都说,那时不能做任何事情,也不能思考,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

后来,因为一位朋友的有的原因,他们得到了500元的港币和一些大米,又在香港地下党组织帮助下,他们成功也绕过了日军,千辛万苦到达了广东,而后又转往桂林,这段时间整整花费了30天。

后李景均得以结识刘祖洞和徐道觉,当时因为李景均全身上下有八个口袋,被二人戏称为会走路的实验室。

1943年李景均去重庆看望父亲,后要赶赴曾经的母校南京金陵大学,但是在路上,李景均的第一个孩子患了痢疾,当时夫妻二人为此心急如焚,想带孩子去看医生。

然而,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孩子竟这样死在了李景均的怀抱中。就这样看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点点断气,一点点变凉。

在战争结束后,李景均也曾担任北京大学的农学系主任。彼时的他才年仅34岁,成为了北京大学最年轻的一位系主任,后来他的《群体遗传学导论》发表了,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然而,在当时的一段特殊时期,李景均受到了打压,沦落到无课可上的地步,在彼时他生活也陷入窘境,后来在此困境之下,他联系在美国的朋友。

美国诺贝尔奖奖得主,著名的遗传学家穆勒,在看了李景均的书后,便极为欣赏,故而竟打算亲自出面,要去香港接李景均。

后来李景均从香港转到了美国,他这一选择,他的这一项选择,也曾一度饱受争议,他曾是为了回国险些饿死的爱国科学家,而今却又主动离开祖国,然而他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却自始至终是毋庸置疑的。

他有着令人惊叹的远见卓识和坚持真理的偏执毅力。曾经在1976年左右,亨廷顿病,发现的时间较晚,在确诊后,病已经传到了孩子身上,故而一代传一代。这种情况下,李景均便提出,最迫切的是需要研究开发出一种有效的基因检测方法,检测出杂合子。

认为只要有这一项检测方法,理论上而言,病便可以在一代以内消除,避免遗传,还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这一理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可行的,然而在当时并未得到认可,也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后来在2003年十月,李景均便病逝了,享年91岁。

参考资料:

纪念李景均先生逝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现代史》

0 阅读:1
时间杂论啊

时间杂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