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作曲家王立平接手了一个滚烫的山芋,要给87版《红楼梦》谱曲。不久,他又干了一件更胆大妄为的事。他和导演摊牌:我准备用一个业余歌手,她叫陈力,汽车厂工人。而且曲子全部由他创作,不能另找别人。 王立平一生创作颇多,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 王立平在圈内以创作速度快、质量高著称,一天时间就可以写出甲等歌曲。但《红楼梦》的13首乐曲,他却花了4年多时间才写完。 1982年,导演王扶林准备筹拍《红楼梦》,为作曲人选发愁。因为《红楼梦》剧中的音乐必定需要十分讲究。 作曲家不仅要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同时还得非常懂红楼。这时王立平毛遂自荐了。 80年代王立平已驰名海内外,而王扶林当时还寂寂无名。王立平对王扶林说:“我愿意把全部的精力和最黄金的创作年华献给《红楼梦》。” 但同时提了一个很“狂”的要求:不和任何人合作,“我要么不写,要写我都写。” 王扶林只问了一句:“这么多集,你写得过来吗?”王立平答道:“您拍得过来,我就写得过来。” 剧组决定将36集《红楼梦》的音乐创作,全部交给王立平一人负责。 王立平接到任务之后,才发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红楼梦》剧组里导表编、摄录美、服化道,所有的工作都有原著做参考,唯有音乐,翻遍全书都找不到一个音符。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名创作快手竟然一个音符也没有拿出来。 于是他将自己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翻阅、考究、创作、推敲。就像着了魔一般,他将自己带入每一首诗,每一个人中,用心揣摩他们的感情与思想,感同身受时总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醒来再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都写在总谱上,几乎是到了痴狂的地步。 终于《枉凝眉》写了1年2个月,王扶林听完后说:“不是绕梁三日,是绕梁三十年,这就是红楼梦世界的声音。” 其中,《葬花吟》耗时最长。“光是《葬花吟》,我就写了一年九个月,苦思冥想,词就放在书桌上,每天早上我眼睛一睁开,它就开始折磨着我,我觉得自己一定有地方还未弄懂。” 王立平一直没想明白这样一个个儿不高、又爱生气、还整天病恹恹的女孩,为什么曹雪芹会对她倾注那么多感情。 直到有一天,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时,他突然明白了,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 顿时,激情来了,旋律油然而生。他在《葬花吟》的最后加入了几处闷鼓声,咚咚咚咚的沉重鼓声响起,王立平觉得终于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这篇论文我已经写完了,就是这首《葬花吟》曲子。” 最后一首《分骨肉》写完,王立平趴在钢琴上失声痛哭,泪流不止。 曲子完成了,接下来就得找人演唱了,王立平找到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陈力来演唱,但是在当时陈力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歌手。 陈力原是长春一汽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单位就是一名文艺骨干,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每年都会有一些演出任务,经常上台唱歌。 陈力从小喜欢文艺,长大后进入当地一家京剧团唱京剧,由于练功受伤离开了剧团,后进入长春汽车制造厂当了一名化验员。 进了剧组以后,王立平考虑让陈力更好的理解《红楼梦》,就和剧组提出条件,让她全程参加演员训练班学习。后来她还演了一个角色,就是厨房的柳嫂。 由于陈力没有歌唱功底,又要在短时间内拿下所有歌曲,王立平只能对他进行魔鬼式训练。 因为“我的要求高,观众的要求肯定比我还高。”训练期间,陈力在王立平的指导下苦练唱歌,王立平对陈力要求极其严格,每天都会打电话督促她。不过他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陈力都在看书用功,不敢懈怠。 当唱到《枉凝眉》的时候,王立平对于每一句有几个弯都要求得非常细致,而陈力作为一个业余歌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王立平老师的要求,每次录完歌,都会被严厉的王立平骂到哭。 还有,那时候陈力的丈夫因为癌症去世了,这对于陈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她是忍着痛,流着泪唱完了《红楼梦》主题曲,也成为了感人肺腑的天籁悲音,她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是何尝又不是自己的人生呢? 也许正是在这种悲痛的情况下,陈力完成了《枉凝眉》《分骨肉》《聪明累》这些现在听来依然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绝唱! 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首次公开播放,当那些经典的诗词随着美妙的音乐,以及天籁般的歌声中传出时,人们眼前犹如看到黛玉、宝钗、探春等众多红楼女儿从书中走出…… 正如词作家甲丁所言:“听他的音乐,眼睛里立刻能有画面,就是他把每一个题材,都当作一个形象,通过旋律去塑造,这是王老师作曲的一大特点。” 300年前,曹雪芹用生命完成了小说《红楼梦》。 300年后,王立平用敬畏与追随,谱了最好的曲,而陈力又唱出了最好的声音,才成就了经典。 大家觉得呢?
1982年,作曲家王立平接手了一个滚烫的山芋,要给87版《红楼梦》谱曲。不久,他
奇怪讲故事
2025-01-20 18:09:02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