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2023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公开宣称,如果两岸发生军事冲突,他将不惧风险,坚决向前线提供物资支援。 郭台铭回忆起自己创业初期的艰辛时曾说:“刚创业时,我白天和白班一起工作,晚上和夜班一起工作,夜班结束后还得继续连轴转,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把电话簿当枕头,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又得爬起来接着干。”他说到如今常听到的一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他幽默地表示,“如果我的孩子对工作有这种心态,第二天我就会打断他的腿。” 1988年,郭台铭从台湾跨海来到深圳,这一年深圳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急需资本和工业体系。作为台湾商人的郭台铭,带着创业的雄心与决心来到了这个新兴城市。1988年也被称为“台商元年”,郭台铭正是这批最早来到中国大陆投资建厂的台商之一。可以说,1988年的深圳与郭台铭是相互依赖的。深圳需要外来的资本和技术,而郭台铭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的潜力与机遇。他选择了深圳,因为这里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更有无限的未来发展空间。他自己也曾表示:“有潜力,有动力,更有未来。” 1992年,富士康在深圳黄田建厂并举行了揭幕仪式。随着富士康的发展壮大,黄田的厂区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此时,郭台铭又将目光投向了深圳的龙华区域。站在龙华的一块小山坡上,郭台铭看着那片广阔的土地,茅草丛生、荒草无垠。看到这片土地的潜力,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凡是看得见的土地,我全都要。”于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富士康龙华园区在几年后正式建成,并成为后来闻名全球的富士康产业园区。 2023年7月,一则来自台湾商界的声明在海峡两岸引发广泛关注。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在一场公开场合中宣称,如果两岸发生军事冲突,他将不惧风险,坚决向前线提供物资支援。 郭台铭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制造商富士康的创始人,其言论的分量不言而喻。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工厂以来,已经在中国大陆建立了庞大的制造业版图。截至2023年,富士康在大陆拥有多个重要制造基地,包括深圳龙华、郑州、武汉等地,雇佣员工数以百万计,为全球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 从商业角度来看,富士康的发展与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公司借助中国大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快速发展。2022年,富士康在大陆的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比重超过70%。 而郭台铭本人的经历也颇具戏剧性。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将富士康从一家小型塑料制品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巨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陆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他的政商身份也变得越发微妙。 2023年,就在郭台铭发表上述言论前不久,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刚刚就台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位举足轻重的商界人士,郭台铭选择在此时发表如此言论,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郭台铭的偶像是成吉思汗,他曾专程到内蒙古探访成吉思汗的后代,了解这位“一代天骄”如何带领部队横扫世界,征服了80%已知的世界版图。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扩张,是因为他的部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方向,此外,每个战士都配有三匹马,轮流背负,战斗时能够在马背上日夜兼程,并随时休息,这种战术让敌人措手不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郭台铭后来总结出成吉思汗成功的三个要素,并将其应用到富士康的管理中,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方向、时机和程度的把控,而这些都必须通过速度来完成。他认为竞争取胜的关键是速度和效率,经济趋势和国家政策就像是“顺着太阳下山”,企业必须在快速的节奏中边建厂边出货,像马背上的军队一样快速行动。 郭台铭从小受到军事化教育,曾经是兵,他的管理风格非常严谨,富士康的管理几乎是全程流程化的。他强调将工人当做“人形机器人”,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富士康的《员工手册》,并且入职前接受军事化训练。 2010年初,富士康发生了第一起工人跳楼事件,郭台铭最初并未过多关注,认为偶尔发生个别自杀事件是正常的。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内,富士康连续发生了14起工人跳楼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关注,股价也出现了下跌,外界对富士康的管理提出质疑,郭台铭也感到震惊。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郭台铭采取了多种措施。第五起自杀事件发生后,他立即宣布全员涨薪,并邀请媒体参观工厂,甚至请来了几位心理辅导员在厂区内巡回为员工提供帮助。最后,郭台铭决定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将工人宿舍大楼外部装上铁丝网。这一举措虽然见效迅速,跳楼事件得以遏制。 富士康在深圳的管理高度集权,工作压力大,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据说,在富士康的龙华厂区,一些员工常常面露疲态,眼神迷离,这些往往是富士康的员工。虽然郭台铭的管理方式在效率上获得了成功,但过于严格和高压的工作环境,也引发了外界对员工福祉的担忧。
“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2023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公开宣称,如果两岸发生
运赛过去
2025-01-22 13:27: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