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美国一艘捕鲸船,在南太平洋斩杀了一条30米长的蛇形巨兽,船长割下其头颅熬了10桶油,诡异的是,这艘船未能如期返航,下落成谜。 小说《白鲸》于1851年问世,作者麦尔维尔在书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捕鲸业和捕鲸人。然而,历史却揭示了与小说描述不同的现实:这份盛景不过是美国捕鲸业的最后辉煌。到19世纪60年代,受科技进步、战争和海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捕鲸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讽刺的是,如今提及捕杀鲸鱼,美国民众大多感到义愤填膺,而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却是全球领先的捕鲸大国。 18世纪的北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的兴起,对照明用油和机械润滑油的需求大幅增加。欧洲正经历工业革命,石油尚未问世,鲸油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此外,鲸须因其弹性被广泛应用,被当作塑料替代品,用于制造女性紧身胸衣等物品,市场需求极大。捕鲸业因此成为高利润行业,美国大西洋沿岸的麻省楠塔基特岛因接近渔场,地理位置优越,迅速崛起为捕鲸业中心,成为当时美国最富庶的城镇之一。 19世纪初,捕鲸技术得到改进,捕鲸船开始配备船上炼油设施,直接在海上加工鲸油。这些船体经过强化,能够应对恶劣的海况,航行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次捕鲸航行的时长往往高达两到三年,甚至更久。捕鲸船队的活动范围也从大西洋扩展至太平洋和其他更远的海域。 1851年1月13日,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这艘船被称为“鲸鱼杀手”,许多鲸鱼都成为它的猎物。船长希巴里是位经验丰富的航海者,船员们各个胆大心细,组成了一支高效的捕鲸团队。然而,这支骄傲的团队遇到了前所未见的生物。它身长30米,背部漆黑,腹部中央有一道白色花纹。 1881年的一个清晨,马克萨斯群岛的渔民在例行出海时,发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玻璃瓶随着海浪起伏。这个瓶子被严密封存,瓶身上已经附着了厚厚的贝类和海藻,显然在海上漂泊了许久。渔民们将瓶子打捞上来,意外地发现里面装着几张已经泛黄的信签。这是一艘名为莫侬伽海拉号的美国捕鲸船在遭遇特大风暴时留下的最后记录。 信签上的文字记录了一系列难以理解的怪异现象:暴风雨中闪现的巨大黑影、船员们听到的不明来源的声响、以及令人不安的海水变色现象。这些记录虽然零散,却为这艘消失了30年的捕鲸船揭开了一角神秘的面纱。 1851年初,这艘装备精良的捕鲸船驶向了南太平洋。瞭望塔上的水手突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影在海面若隐若现。当皮艇接近目标时,水手们终于看清了这个庞然大物的真实面貌——这是一条形似史前巨蟒的生物,其身躯宽度超过两米,海面很快被鲜血染红,考虑到巨蟒体型过于庞大,船长决定只取其头部。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当他们将巨蟒的头部煮沸提炼时,获得的油脂与普通鲸油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油不似常见鲸油呈现墨绿色,反而异常清澈,近似清水,而且无需特殊处理就能够点燃。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这种特殊的油脂每加仑至少能卖到60美元的高价。然而,在返航途中,船只遭遇了一场特大风暴。在这场可怕的风暴之后,莫侬伽海拉号彻底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 在远古时期,鲸鱼凭借其庞大的体型成为海洋的霸主,几乎没有天敌。然而,人类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在韩国蔚山的岩壁上,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描绘人类捕鲸场景的岩画,这表明人类捕鲸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尽管如此,捕鲸的真正规模化始于17世纪的欧洲。由于工业发展对油类需求的激增,而当时石油技术尚未出现,人类将目光转向自然界,鲸油因此成为重要的替代品。 捕鲸行业曾在多个国家繁荣,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行业逐渐式微。目前仍在进行商业捕鲸的国家仅剩日本、挪威和冰岛。其中,冰岛计划今年停止捕鲸,原因是鲸肉需求下降且运营成本过高。挪威则成为世界上捕鲸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捕获量超过另外两国的总和。 日本的捕鲸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历经波折。战后加入国际捕鲸委员会后,日本在1962年签署了捕鲸数量协议。然而,1982年IWC决定停止商业捕鲸,日本不得不暂停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尽管如此,日本从1987年开始以“调查捕鲸”为名重启捕鲸,每年的捕捞数量逐渐增加。到2005年,日本宣布启动第二期“调查捕捞”,捕捞限额进一步扩大,并持续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捕鲸活动。 支持捕鲸的一方将其视为文化传承,声称捕鲸和食用鲸肉是日本的传统。然而,历史学家指出,鲸肉的广泛消费实际上始于二战后,当时由于食物短缺,鲸肉一度占据日本肉类消费的46%。随着经济发展和其他蛋白质来源的出现,鲸肉需求大幅下降。根据调查,高达95%的日本人很少或从不吃鲸肉,而26%的日本人明确反对恢复商业捕鲸。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捕鲸历史缺乏兴趣,对鲸肉也无好感,认为其腥味重且不适口。 鲸鱼的保护者不断质疑商业捕鲸的合理性,而鲸肉需求的下降进一步削弱了捕鲸业的经济基础。
1851年,美国一艘捕鲸船,在南太平洋斩杀了一条30米长的蛇形巨兽,船长割下其头
运赛过去
2025-01-22 18:27: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