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宁:我是毛泽东外孙辈中唯一与他老人家有过接触的人,(我觉得)主席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他一生戎马,为国为民处心积虑,但自己却很少真正享受到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也不懂得合理休息,他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者,他的领导能力和对国家的影响历经数十年。 他从青年时代开始便展现出对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热情,一生之中,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不曾停止过学习。他的个人书房和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均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无尽渴求。 毛泽东常年累月的学习习惯,几乎无处不在地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故居中南海,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堆满了书籍。 不仅是在书房、工作桌、餐桌旁,就连卧室和洗手间,甚至床上除了睡觉的位置,其余空间都被书籍占据。这种情形不仅体现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也展示了他不断求知的精神。 在国际交往中,毛泽东也常将他的阅读爱好展示给外国领导人。例如,19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在接待尼克松的游泳池书房中,周围依旧是堆满书籍的环境,反映了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在1972年毛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他坦言自己“有读不完的书”,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影响了他的每一天。 即使在外出期间,无论是视察还是会议,毛总是携带大量书籍。他在颠簸的列车上也能见到他一手持放大镜,一手翻阅书页的情形。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一点空闲,他都会阅读,哪怕是在短暂的休息或是游泳前后的片刻。 而且,毛泽东的阅读习惯极为深入且系统,他对书籍的态度可谓是精读细思。在他的书籍中,几乎每页都能看到深思熟虑后的痕迹:各种批注、符号和摘录遍布整个文本。 不同的符号有着各自的含义,如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和叉等,这些都是他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过程中的工具。 在毛泽东看来,重复阅读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他对《韩昌黎诗文全集》的研究就是一个明证,除了少数文章以外,他都是一篇篇仔细分析,从语言文字到篇章结构,无不精研细究,甚至能够流利背诵其中大部分作品。 此外,毛泽东对中国古典小说也有深厚的兴趣。从《西游记》到《红楼梦》,再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阅读,直到晚年,这些作品都是他反复咀嚼的对象。 特别是《红楼梦》,毛泽东不仅阅读了多达十种以上的不同版本,而且对其中的多个章节进行了深入的批注和分析。 学术和政治书籍同样是他阅读的重点。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再到《列宁选集》,毛泽东不仅一遍遍地阅读,而且还在关键段落作出了详细的勾画和批注,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 他还多次阅读《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展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论的严谨态度。 这种广泛的阅读使毛泽东能够在其著作和演讲中引用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来阐释其观点。他特别强调“古为今用”,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现实的镜鉴和未来的指导。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毛泽东能够提取历史教训,并应用这些教训指导现代政治活动和决策。 在他晚年,尽管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毛泽东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止。根据《走进毛泽东的遗物馆》的记载,1976年,毛泽东的身体已极度虚弱,连说话都变得困难。尽管面临巨大的生理挑战,他仍坚持通过读书来接触外界。 据记载,他最后一次阅读发生在1976年9月8日,即他去世前的几小时。即便在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中,他仍坚持阅读了七分钟。 毛泽东的这种坚持和热情显示了他对学习的看重程度。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极高渴求,这种精神展现了他对自我提升和不断学习的承诺,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毛泽东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特别是他如何利用历史知识指导实际政治行动,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孔继宁:我是毛泽东外孙辈中唯一与他老人家有过接触的人,(我觉得)主席最悲哀的一点
极速车咖
2025-01-27 12:41:48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