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正月十五的特有风俗是“放烧火”,又称“放哨火”。这一风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体如下: 1. 制作草把: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上午,家家户户用芦苇、红草或茅草成扎碗口粗细、长达数尺的大草把,少则一个,多则三四个备用。 2. 沿田边挥舞:入夜后,人们点燃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笸篮大……”等口号。 3. 预测水旱:农民还以火之红白颜色来预测该年的水旱情况,表现了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 4. 登高观赏:城里人则登文峰塔或狼山“看烧火”,古人有一首《元夜塔山观野烧》的诗描写了放烧火的壮观场面。 5. 抗倭传说:“放烧火”的起源在南通有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一批倭寇入侵,沿海官府通告百姓、官兵夜间点燃火把,轮流放哨。元宵节晚上,官兵切断了倭寇退路,百姓点起哨火,围攻倭寇,打了个胜仗。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五傍晚,南通人都要“放烧火”。 6. 演变为火把节:慢慢地,“放烧火”从起初的纪念抗倭胜利演变为预祝丰收农业的“火把节”,但是那“放烧火噢……”的呐喊声,依然保留着当年围剿倭寇时的威武雄壮和豪迈气势。 所以,“放烧火”不仅是南通地区正月十五的独特风俗,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南通地区正月十五的特有风俗是“放烧火”,又称“放哨火”。这一风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
健清评情感
2025-01-31 10:29: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