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参与卢浮宫改造竞标,贝聿铭毫不客气地说:“我老了,没有精力参与竞标,你要么直接给我,要么就算了。”出人意料的是,密特朗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 波士顿一直以其保守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城市中充斥着典雅的殖民风格建筑和低矮的天际线。 在这样一个传统深厚的城市,摩天大楼并不被视作繁荣的象征,反而被视为对历史遗产的亵渎。 即便是在全美各地,波士顿也一直以其建筑师人数之多和设计理念的保守著称。 1966年,贝聿铭受一家历史悠久的保险公司委托,开始了汉考克大厦的设计工作。这座大厦被设计为一座60层的高楼,计划成为波士顿的地标之一,并改变这座城市的天际线。 贝聿铭的设计大胆而创新,摒弃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化玻璃盒子风格,采用了流线型的玻璃墙、几何形状的阶梯式设计和锯齿状的削角。然而,尽管这座建筑方案经过了多次修改,最终却遭遇了来自建筑界和市民的强烈反对。波士顿的建筑师们对贝聿铭的设计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这座大楼与城市的传统风貌不和谐,甚至有建筑师公开称之为“愚蠢且不合适”。 尽管如此,贝聿铭依然坚信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于1968年开始了这座大厦的建设。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建筑的缺陷开始显现,首先是大厦上的玻璃窗出现裂痕。尽管最初的损坏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险公司只是简单地用胶合板替代了破损的窗户,并声称裂缝是由于高空垃圾造成的。 随着1972年一场风暴的袭来,汉考克大厦附近的玻璃窗被风暴带来的碎片击中,进一步导致大楼的玻璃脱落。 这成为了公众和媒体的焦点,波士顿的出租车司机甚至给汉考克大厦取了许多戏谑的绰号。 随着问题的不断升级,贝聿铭和他的事务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楼的玻璃问题成为了公众舆论的焦点,而后来的调查也揭示出该建筑存在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大厦在强风下会出现明显的摇晃现象,这对高层住户造成了极大的不安。 专家建议通过增加大量斜撑钢柱来加强大厦的稳定性,但这一改造方案的成本极为昂贵,最终将原定的预算大大超支。 直到1973年10月,玻璃破损的真正原因才终于查明,原来是使用的双层玻璃材料本身存在设计缺陷。 贝聿铭在项目中选用了涂有反射覆面的玻璃,这种材料在遭遇阳光照射和微小的震动时,容易出现裂纹并扩展到玻璃本身,导致整座建筑的窗户几乎全部损坏。 这一缺陷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让贝聿铭的设计遭遇了严重的技术质疑,最终导致了建筑成本从7500万美元暴涨至超过1.2亿美元。 这起事故引发了一系列诉讼,贝聿铭成为了众多指控的焦点。 保险公司、玻璃制造商以及其他相关方纷纷指责贝聿铭在设计中犯下技术错误。 贝聿铭反过来也指责玻璃供应商隐瞒了材料的潜在问题,整个案件成为美国建筑史上最复杂的诉讼之一,直到1981年才最终通过和解解决。 贝聿铭的这次失利,几乎摧毁了他在美国建筑界的声誉。由于汉考克大厦的灾难性后果,许多潜在客户对他产生了疑虑,甚至那些曾经欣赏他才华的企业也纷纷撤回了合作意向。正当贝聿铭的事业陷入低谷时,他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寻找新的机遇。 1970年代中期,亚洲的经济腾飞为贝聿铭带来了新的机会。他先后在新加坡和中东多个国家获得了重要项目,重新找到了事业的突破口。 在新加坡,贝聿铭为多家企业设计了现代化的办公楼,而在中东,他为科威特和伊朗的富豪们设计了多个标志性建筑。这些海外项目不仅恢复了他的信心,也帮助他重塑了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到了1978年,贝聿铭凭借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再度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并重新获得了全球建筑界的认可。 1981年,贝聿铭接到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参与巴黎卢浮宫的改造工程竞标。当时他已经62岁,本可以选择退休享清福,但他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 当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他参与竞标时,贝聿铭却直言不讳地拒绝了。他对密特朗说:"我上了年纪,恐怕没有精力参加竞标了。这个项目要么直接交给我,要么就请别人吧。"出乎意料的是,密特朗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决定把卢浮宫改造的重任交给贝聿铭全权负责。 消息一出,立即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担心贝聿铭会破坏卢浮宫的历史风貌,甚至"毁掉巴黎"。一些建筑界同行更是群起而攻之,到处散布对贝聿铭的诽谤和讽刺。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贝聿铭沉着冷静,没有正面回应那些流言蜚语。他通过电视讲话向法国民众传达自己的理念。 尽管贝聿铭态度诚恳,但反对的声音并未平息。当他最终拿出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时,更是遭到了猛烈抨击。 在方案汇报会上,参会的评委和专家你一言我一语,搞得鸡犬不宁。 但贝聿铭没有退缩,在密特朗总统的力挺下,他坚定地推进自己的设计构想。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卢浮宫落成后,玻璃金字塔以其恢弘大气、古今结合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所有人。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纷纷对贝聿铭的杰作盛赞有加,游客们也蜂拥而至,一睹卢浮宫的新颜。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参与卢浮宫改造竞标,贝聿铭毫不客气地说:“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31 21:33:51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