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卞恒沁的新书《说封神:讲透封神演义背后的真相与人心》,书中关于“伯邑考之死”的考据很有意思:
关于伯邑考之死,历史和考古学家罗招武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更惊悚:伯邑考有可能是姬昌自己杀死吃掉了。
罗招武指出,华夏上古时期很多边远地区的部族都有“杀首子而食”的习惯,就是要杀掉生下来的第一个儿子,然后吃掉。
这个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墨子·节葬》中就有这么一句:
昔者越之东,有輆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意思是从前越国的东边有个国家叫輆沐(读作“凯术”),当地有习俗:长子生下来就要把他肢解并吃掉,说这样对弟弟好。
《墨子·鲁问》中又说,楚国的南方也有这样的习俗:
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这是说楚国南边有个桥国,百姓生了长子就要肢解吃掉,也是说对弟弟好。如果觉得好吃,还要送一点给国君,国君吃美了,就会奖赏这家的父亲。
其实,汉字“孟”也隐藏着杀长子而食的习俗。“孟”字上面是子,代表儿子,下面是“皿”,代表器皿。“孟”字其实是一个把儿子放在器皿里的恐怖图景。而“孟”字在汉语中恰好是“长子”的意思,春秋时秦国名相百里奚的长子叫“百里孟明视”,这个“孟”字就表示他的长子地位。
知道了这个典故,历史上很多事似乎便有了解释。比如,齐桓公的厨师易牙杀死自己的大儿子,烧给齐桓公吃。这个在后世看来,当然是禽兽行为,虎毒还不食子呢。但齐国也地处边远,和东夷关系密切,易牙的行为有可能来自东夷的习惯,甚至易牙自己就有可能出身东夷。《庄子》中也说过:“尧杀长子,舜流母弟。”东晋文学家崔撰在这里注了一句:“尧杀长子考监明。”尧的长子被称为“考监明”,注意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考”字,和伯邑考的考相同,这应该不是巧合,意味着他和伯邑考有类似的命运。这些被杀死的长子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讯息呢?
《汉书·元后传》中的一句话道破了玄机:“且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这句话的背景是,汉元帝亲近张美人,但张美人曾经嫁过人,大臣王章就对皇帝说:“羌胡都懂得杀掉长子,来清理女人的肚子,何况天子去亲近嫁过人的女人呢!”这句话对女性不太友好,但它反映了羌胡的一种习俗:杀掉长子。这是因为在不注意男女大防的当时,男人娶了女人,并不能保证第一个孩子就是自己的,所以要杀掉,以保证血统传承的纯正性。第二个孩子是自己的概率要大得多,就可以留下了。
在历史上,长子血统不明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秦庄襄王娶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以后生了长子嬴政,这个孩子是谁的种,一直引人遐想。魏文帝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宓,生了长子曹叡,也有人质疑曹叡其实是袁熙的儿子。
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曾经被蔑里乞人掳走,回来以后生了长子术赤,这个名字在蒙古语里的意思就是“客人”,可见成吉思汗其实也认为这个儿子不是自己的,但他心比较,就当成自己的儿子养大了,只是没把汗位传给他。
所以,伯邑考可能刚出生,就被姬昌给杀了吃掉了,于是他连大名都没留下来。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即使是姬昌自己杀死了伯邑考,那杀就杀吧,为什么还要吃掉呢?可能是因为杀掉长子以后,正好可以向神灵“献新”(将新收的粮食、果蔬等收成先送给神灵享用)。这种残酷的习俗也是全世界上古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献新之后,众人再把祭品分而食之,在上古时期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