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一次小解时突然猝死,去世后未受到家人关注,骨灰盒未被认领,生活的最后时光寂寥无声。周作人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曲折,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行为,成为他一生中的关键转折点。 1946年7月,周作人因涉嫌汉奸罪被提上法庭,成为焦点人物。当时,他身着白色夏布长衫,瘦弱的身躯与江南书生的清秀形象不符,反而显得异常严肃。公诉方指控他在日占期间协助日本,参与编写伪教科书,支持日本的侵略政策,并通过媒体为日本的“东亚新秩序”辩护。更为严重的是,他曾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精神支持。 面对指控,周作人辩解称,自己在北平的生活十分困难,出任伪职并非主动投敌,而是希望通过教育工作减轻占领带来的伤害,甚至试图用儒家思想影响日本。然而,这些辩解未能打动法庭,最终周作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尽管他不甘心这一判决,并提出复审申请,辩称自己是在“文化同化”的名义下进行工作,最终未能改变裁决。他服刑四年,直到国民政府垮台前获释。1949年1月,周作人走出了监狱,进入了新中国的社会环境。出狱后,他与家人迁往上海,后来定居北京。尽管身处新的政治背景,周作人始终感到自己必须为过去的行为做出解释。 他向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写了一封长达六千字的信,阐明自己当时的动机和立场,特别是他强调留在北平是为了家庭责任,而非政治选择。这封信最终递交给毛泽东,毛泽东表示宽容,建议周作人继续担任翻译工作,发挥其语言才能。 尽管得到了毛泽东的宽容,周作人的身份与过去的行为依旧成为他难以摆脱的阴影。他的政治权利始终未得到恢复,且他在财产问题上也遭遇困扰,尤其是关于曾与鲁迅共同拥有的四合院的归属问题,成为家庭内部的长期纷争。 晚年的周作人生活较为困顿,尽管他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恢复自己的影响力,但因拒绝公开检讨自己在伪政权中的行为,他的作品只能以“周启明”之名匿名出版,反映出他与主流社会的疏离。同时,经济困境和家庭矛盾使得他与妻子羽太信子的关系日益紧张,妻子的健康问题也加重了他的困扰。 最终,周作人在1967年去世,死后未获得广泛关注。钱理群在回忆时提到,周作人的去世几乎无人送行,凸显了他晚年的孤独与被遗忘。尽管周作人曾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教育者,但他的最后岁月,却是寂静而孤独的。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一次小解时突然猝死,去世后未受到家人关注,骨灰盒未被
寻墨阁
2025-02-07 18:16:12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