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邵兵在拍摄《笑傲江湖》期间,导演张纪中莫名翻脸:“给你100万,赶紧离开剧组,我打算让李亚鹏接替你的角色。”邵兵感到猝不及防,问:“你得给我个说法,是我背景不够,还是你刻意为难我。” 张纪中和金庸的相识已经有二十年,小时候,张纪中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儿女英雄传》,接着又阅读了《七侠五义》和《小八义》等经典的旧派武侠作品。直到90年代初,张纪中才第一次接触到金庸的作品,那本书是《笑傲江湖》。 一读之下,他便被深深吸引,直到无法放下。通过姜丰的《文化视点》节目,张纪中成功地花了一块钱,代表央视购买了《笑傲江湖》的版权,这也使得金庸的作品首次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大陆。金庸曾开玩笑说,希望张纪中能将他的作品集全都改编成电视剧。 张纪中曾表示,拍一部剧,最重要的是能够触动自己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为了拍摄《水浒传》,他曾在武汉考察取景时发生了车祸,导致左腿严重骨折。由于当地无法进行手术,他被紧急送回北京治疗,钢板至今仍固定在他的腿中。 在手术后,张纪中只能卧床休息,但考虑到《水浒传》的拍摄已迫在眉睫,他决定不顾伤痛,继续坚持拍摄。他深知,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剧组的工作都不可能停止,但他没有选择放弃,哪怕受尽折磨,也要继续拍摄下去。那时的剧组条件极为艰苦,设备简陋,甚至没有像医院里那样的可调节病床。 为了让张纪中能够继续工作,剧组的道具师傅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半坐起的床,张纪中就这样在上面度过了好几个月。等到他能够下地时,便开始用双拐支撑身体,慢慢地过渡到单拐。张纪中深知,作为制片人,这份工作绝非轻松,他需要将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每一部作品中,而这种投入也常常是不计回报的。 1999年的夏天,《笑傲江湖》剧组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这部金庸武侠名著的改编剧集备受关注,但谁也没想到,一场风波正在酝酿。在一个普通的拍摄日,导演张纪中突然找到饰演令狐冲的邵兵,开出了一百万的条件,要求他立即离开剧组。这个决定来得突然,让邵兵措手不及。当张纪中说出要用李亚鹏替换他时,邵兵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话:是背景问题,还是故意刁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邵兵还是一名前途无量的帆板运动员。在北影的求学经历为邵兵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毕业后,邵兵很快就获得了演艺圈的关注。1995年,他在电影《赢家》中的表现让业界为之侧目,并最终摘得第16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桂冠。 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他演技的肯定,更是为他打开了影视圈的大门。春风得意的时候,邵兵迎来了另一个重要机遇。1999年,他主演的《春天的狂想》再次获得重要奖项——第五届华表奖最佳男主角。两座重量级奖杯的加持,让邵兵的演艺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央视开始筹备《水浒传》的拍摄。凭借着出色的外形条件和过硬的演技功底,邵兵对武松这个角色势在必得。他主动参加了选角面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时任导演的张纪中对邵兵的试镜表现出明显的冷淡态度,这成为了两人之间第一次不愉快的交集。直到《笑傲江湖》的机会降临,命运再次将他和张纪中的路径交织在了一起。 1987年,张纪中在山西电视台工作时,开始了自己的电视剧制作生涯。他与张绍林导演合作,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百年忧患》。在当时,农村学校坍塌事故频繁发生,张纪中注意到这个社会问题,并借助电视剧这一平台,讲述了一个农村教师李万年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四处奔走筹款建学校的感人故事。 张纪中在之后拍摄了一系列现实题材的作品,如《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和《刑警队长》,并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奖项。他通过这些作品,旨在唤起社会对精神文明的关注,也希望通过表达英雄主义精神,震撼和启发观众。在他看来,江湖中群雄各有不同,无论是正义或邪恶,社会就如同一个江湖,而人也总是在江湖中游走。 张纪中在拍摄《西游记》时,通过深入学术探讨,进一步理解并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他亲自拜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宗师,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些学者各自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张纪中从中吸收精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这些思考通过影视作品传递给观众。 张纪中曾表示,改编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必须具备独特的感受力。翻拍并非为了商业利益,而是通过对时代变化和人们思想认知的理解,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命。他认为,经典作品并不是“旧瓶装新酒”,每个时代都需要经典作品,并且需要从时代精神的角度去理解和创作。 尽管外界有时称他为“中国影视商业运作第一人”,张纪中自己却并不认为自己成功。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全身心投入,不断追求质量的结果。面对当今影视圈的浮躁,张纪中认为,作品的质量始终是制作的生命线。年轻人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只要作品做好,他们依然会认可。
当年,邵兵在拍摄《笑傲江湖》期间,导演张纪中莫名翻脸:“给你100万,赶紧离开剧
运赛过去
2025-02-07 19:31: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