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国徐州市的织布厂成功地织出了一种全新的化纤布料,名为“的确良”。每个初次了解“的确良”这个名字的人都会不禁惊叹:这个名字真是恰如其分啊。究竟是谁给起的这样一个精准的名称呢?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20世纪70年代,一件舒适的衣服对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当时的纺织品市场上,棉布依然是主流,但产量有限,供不应求。而且棉布在炎热的夏季穿着并不够舒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经济实惠又舒适的新型面料。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州织布厂开始了对化纤面料的研发。 在那个年代,新产品的研发往往伴随着各种困难。原料供应不足、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经验有限等问题都需要一一克服。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徐州织布厂的工作人员凭借着务实创新的精神,最终研制成功了这种新型面料。 这种新面料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纺织工业在化纤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为后来纺织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而这种面料最终被命名为"的确良",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也为产品增色不少。 的确良几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了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标配。不仅仅是衬衫和短袖,的确良几乎贯穿了从头到脚的穿着需求。然而,它背后的历史,承载的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生活的极大渴望与无奈。 在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购买成衣几乎是奢侈的事。大多数家庭依赖自给自足,购买棉布再自己裁剪、缝制衣服成为了常态。然而,买布的困难让这些家庭的衣着条件更加紧张。布票成了大家生活中的重要一环。每人每年只有三尺布票,意味着大部分家庭一年只能做一套衣服。而对于身材更大或者更小的家庭成员来说,布票常常不够用,许多人不得不通过黑市购买,或者选择更加便宜但质量较差的“回纺布”。这种布料是由破旧布料回收再加工而成,虽然便宜且不需要布票,但其质量差,纤维短、衣服易损,穿久了甚至会开裂。 在这种情况下,的确良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当时社会对于布料的巨大空白。它不是棉布,却凭借着涤纶和棉的混纺性质,突破了传统布料的制约,具有了强度高、耐磨耐穿等显著优点,解决了极为紧张的布票问题。由于其高度的耐用性,几乎没有人能穿破的确良衣物,虽然在长期使用中,衣领和后背部分常常因为摩擦而出现磨损,但相比于回纺布,那种容易裂开的尴尬,的确良显得更具优势。 然而,的确良面料的优点虽然明显,却也并非无可挑剔。尽管它能够满足大多数家庭对于衣物的基本需求,但它的舒适性却远不及棉、毛等天然纤维的衣物。的确良的化纤成分较高,这使得它具有相对较低的透气性。在寒冷的天气里,的确良穿着起来让人感到刺骨的冷,而一到炎热的夏季,它又会让人感到闷热和不适。尤其是它无法吸汗的特性,一旦出汗,衣服便会紧紧贴在皮肤上,造成黏腻的不适感。这个问题在雨天尤为明显,淋过雨的的确良衣服往往会变得几乎透明,极易造成尴尬,尤其是对注重形象的女性而言,无疑是极为困扰的事情。 在穿着舒适性上,的确良明显不及那些棉布或毛织物的衣物。人们普遍会感受到它穿在身上不贴身,质感生硬,尤其是衣料中的化纤成分像是包裹着塑料的布料,缺乏温暖和柔软的触感。尤其是在冬天,那种无法提供有效保暖的特点,更是让穿着者深感寒冷。到夏季,它的密实性又让汗液无法顺畅蒸发,成为了燥热和不透气的源头。 尽管如此,的确良的出现却满足了那个时代的基本需求——它让物资匮乏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一丝“奢华”,让人们在资源紧张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属于小资的情调。对当时的许多人而言,的确良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衣物的最高标准,它既能满足温饱需求,又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展示个人的生活品味,成为一种社会标志。的确良的普及,不仅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应急解决方案,也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体现。 然而,到了1980年代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面料技术和更为舒适的布料逐渐涌现,的确良的缺点也逐渐被放大,尤其是在与棉花面料和混纺布料的比较中。棉和涤纶的混纺面料兼具了舒适性与耐用性,渐渐地取代了的确良成为新一代的主流面料。它既保留了棉布的亲肤性,又弥补了的确良的不透气性问题,使得穿着者能够在四季中都能保持舒适。 尽管如此,的确良在那个时代的流行,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的普及,既是社会物资匮乏的应对之策,也是人们在困难中寻求美好生活的体现。如今,的确良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它依旧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奋斗与坚持,承载着一代人独特的回忆。
1972年,中国徐州市的织布厂成功地织出了一种全新的化纤布料,名为“的确良”。每
安琪小世界
2025-02-08 12:12:58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