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郑州的元宵夜异常的平静,没有火树银花的绚烂,也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中州大道的

月泊在清晨 2025-02-13 10:34:23

昨晚郑州的元宵夜异常的平静,没有火树银花的绚烂,也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中州大道的霓虹灯在寒风中静默流转,如意湖畔的电子灯笼在夜幕下悄然明灭。 这座城市的呼吸里似乎少了几分节日的灼热,却在冷冽中透出某种令人深思的清醒。 去年此时,商代城墙遗址旁绽放的烟花曾让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都黯然失色。老人们念叨着"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谚语,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人潮中穿行。 那些在硝烟中模糊的笑脸,在记忆里反而愈发清晰。当我们失去某种熟悉的仪式时,方才惊觉那些习以为常的瞬间早已在血脉里生根发芽。 商都的变迁史里,节庆习俗始终是面明镜。殷商先民在洧水河畔点燃篝火祭祀先祖,北宋汴京的鳌山灯会曾让孟元老写下"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惊叹。从甲骨文里燎祭的星火到清明上河图中的彩灯,文明的嬗变总在火与光中留下刻度。今天的禁令不是传统的断裂,恰是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转译——当周礼中"燔柴泰坛"的烟火演变为低碳社会的集体自觉,何尝不是对"敬天法祖"更深层的践行? 中原大地的子民向来懂得在约束中开出生机。洛阳的隋唐遗址公园里,全息投影重现着上元灯会的盛景;开封清明上河园中,数字烟花在穹幕上绽放出永不消散的光华。当我们在郑州美术馆欣赏《正月》系列油画,在河南博物院触摸贾湖骨笛的孔洞,那些关于节庆的记忆正在以更恒久的方式延续。就像二七塔的钟声穿越百年风雨,文化传承的真谛不在于固守某种形式,而在于让精神血脉在时代脉搏中生生不息。 子夜的风掠过中原福塔,108层的玻璃幕墙倒映着天上的星河。没有烟花的元宵夜,我们终于看清了月光下黄河的粼粼波光,听清了商城遗址上青铜编钟的千年余韵。当文明的灯火照亮前路,或许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刻往昔的绚烂,而在于以今日之智慧,守护那团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 禁燃禁放的目的当真就为了正月十六湛蓝的天吗?

0 阅读:0
月泊在清晨

月泊在清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