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医黄元御,曾被乾隆皇帝御赐“妙悟岐黄”以示褒奖。黄元御自创的新方中虽有经方、时方的影子,但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一名真正的中医原创思维“苦行僧”。著有《四圣心源》一书。
在《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里,黄元御讲:“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并立黄芽汤: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
人参、干姜崇阳补火,甘草、茯苓培土泻水,人参甘寒,“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
干姜辛温,“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甘草甘平,“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黄元御称其为“交媾精神之妙药,调剂气血之灵丹”。甘草健脾益气,同时养中,配合人参干姜养中效果最好。
茯苓甘平,“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
四药合用,药物配伍简单,却能直中病机。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黄芽汤健中气,运脾胃,扶阳抑阴,使生机勃发,阳根有力。其变化无穷,可以加减化裁调理四维之病。
加减: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黄连性寒,入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芍药微寒,善于清心安神、定悸。)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附子辛温,温肾暖脾胃、泻湿除寒,辅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提清阳下陷;川椒即蜀椒,性温,暖中宫而温命门,祛寒湿而止疼痛……善医泄利。)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桂枝性温,入肝家而行血分,其性与肝温升之性最合,最调木气,走经络,疏达营郁;牡丹皮微寒,疏达肝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将肺气。(陈皮降浊气,行滞气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杏仁降冲逆而开闭塞,泻壅阻而平喘嗽。)
理论依据:
黄芽汤的组方共有四味药:人参、甘草、茯苓、干姜。
分析此四味药,考虑和三个方子有所关联:理中汤、四君子汤、肾着汤。
理中汤:有白术,白术性偏温燥,属于艮土,久用有伤阴之弊端,黄元御把白术换成茯苓,茯苓性平和而不燥,应于坤土。而《金丹大成集》中就有“黄婆乃坤土”的论述,故取名黄芽汤。
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等症。常服能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考虑四君子汤有茯苓,能健脾利湿,但脾阳不振,需用干姜,故换白术为干姜,以加强温中之力。且中气之治,崇阳补火,非用干姜不可。
肾着汤:所治之症,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方通阳化气有力,补中益气却显不足,故黄元御换白术为人参。
理中汤有白术,白术性偏温燥,属于艮土,久用有伤阴之弊端,黄元御把白术换成茯苓,茯苓性平和而不燥,应于坤土。而《金丹大成集》中就有“黄婆乃坤土”的论述,故取名黄芽汤。
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等症。常服能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考虑四君子汤有茯苓,能健脾利湿,但脾阳不振,需用干姜,故换白术为干姜,以加强温中之力。且中气之治,崇阳补火,非用干姜不可。
肾着汤所治之症,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方通阳化气有力,补中益气却显不足,故黄元御换白术为人参。
作为黄元御的众方之首,为什么取名“黄芽汤”?
黄芽一词源自《周易参同契》中的“阴阳之始,玄含黄芽”,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哲学思想与易经思维。
宋·苏轼 (道家代表人物):“脾能母养馀脏,故养生家谓之黄婆。”认为脾内涎能养其他脏腑,所以叫黄婆。
外丹家用铅汞同置鼎内,鼎为土器,铅汞遇土而产生芽状之物,呈黄颜色,亦为生机方萌之像,故名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