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

成双影夜色 2025-02-15 18:04:44

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翠芳的电话,爱人在电话里大声说: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 这通电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张志信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决定。1979年初,在准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将自己33岁才得到的独子张力从师司令部调到了最危险的主攻团478团侦察排。 1979年的寒冬,军人家属院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成翠芳站在院子里,目送着穿着军装的丈夫和儿子渐渐走远,那一刻她不知道这会是儿子最后一次和她道别。 张志信身为一师之长,一向以严格要求闻名。在对待独子张力的问题上,他更是丝毫不愿让人觉得有任何特殊照顾。 部队里的人都知道,张师长33岁才得了这个独子,却从未表现出对儿子的宠爱。张力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生活中处处都要按照部队的要求来。 有一次,张力跟母亲要了一块手表,刚戴上就被张志信发现了。张师长不由分说,硬是让儿子把手表交了出来。 在张志信眼中,军人的孩子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给张力讲故事,也没带他去过公园,甚至连最基本的父子间的温情都很少表达。 张力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变得坚强独立。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虽然是师长的儿子,但绝不能搞特殊。 当张志信决定将儿子调到侦察排时,整个师部都为之震惊。侦察排是最危险的地方,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成翠芳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丈夫的办公室。她泪流满面地恳求丈夫改变主意,但张志信的回答很坚决:"别人的孩子难道就不是父母的命根子吗?" 到达主攻团478团后,团部的领导考虑到张力的特殊身份,想将他留在团部工作。可张力坚决表示要回到连队,和战友们一起战斗。 连长原本打算让张力留在自己身边当通讯员,这样也能稍微照顾一下师长的儿子。但张力再次拒绝了这个安排,主动要求回到普通班组。 1979年2月的边境线上,战火纷飞。张力所在的侦察排担负着最危险的侦察任务,他们要在敌后战场上收集情报。 2月27日这天,天气异常闷热,267高地的战斗打响了。侦察排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凹地,突然遭到敌人火力的袭击。 战场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敌人占据着地理优势。我军在明处,敌人在暗处;我军在低处,敌人在高处。 一个暗堡里的机枪手压制着我军的前进,部队被打得抬不起头。一名战士冲上去想要拔掉这个钉子,却不幸中弹牺牲。 张力没有任何犹豫,抱着自动步枪冲了上去。他借着一块岩石作掩护,一点一点向敌人的暗堡靠近。 正当张力准备转移到第二个隐蔽点时,侧面山上的另一个暗堡突然开火。子弹从他的后背射入,当场倒下。 在深山丛林中,后送条件极其困难,只能对伤员进行简单的应急处理。张力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向身边的战友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他说:"我爸爸妈妈只有我这一个儿子,爸爸对我要求一向很严格,请转告爸爸,儿子没有给他丢脸。"他最后念着妈妈的名字,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此时的张志信正带领全师一万多将士在高平外围与敌军激战。师部机要参谋接到了张力牺牲的电报,但谁也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师长。 师政委李兆贵考虑到张志信年过半百,身上还带着多处战伤,而且正处在关键战役中。他下令暂时对张师长保密这个噩耗。 整个指挥所笼罩在一片沉重的气氛中,有的参谋躲在角落偷偷落泪。张志信很快察觉到不对劲,他以师长的身份命令部下说出真相。 1979年4月28日,成翠芳听到外面锣鼓喧天,欢庆凯旋的声音。她早早地准备好了丈夫和儿子爱吃的饭菜,等待着他们回家。 天色渐暗,她等来的却只有丈夫张志信和几位军区的领导。那个曾经挺拔的军人,此刻佝偻着身子,头发已经全白。 成翠芳扑向丈夫,寻找儿子的身影。师政委李兆贵艰难地说出了张力牺牲的消息,她当场昏倒在地。 醒来后的成翠芳不停地捶打丈夫的胸口,反复喊着"张志信,还我儿子"。张志信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沉默地任由泪水流淌。 中央慰问团团长、副总理王震专程来到160师慰问。他紧握着张志信的手说:"你的仗打得好,党的本色保持得好,祖国和人民感谢你。" 张志信带着部队返回时,特别安排人员对48位牺牲战士的家属进行安抚。他要求去看望烈士家属的人员,必须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烈士家属。 1984年6月,在部队服役39年的张志信转入二线。组织把老两口安排到武汉养老,但他们更怀念原来的部队驻地。 直到1999年底,年过七十的两位老人才在组织的多次劝说下,离开山沟回到山东老家。在那里,他们过着平静却孤独的生活。 张志信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次因心脏病住院后更是大不如前。他经常提起要去看看儿子,说要给儿子送那块当年没买的手表。

0 阅读:29
成双影夜色

成双影夜色

成双影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