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湾老兵唐志平携太太回到山东老家,却把弟弟吓了一大跳,不敢相信自己的

岁月长河浅笑谈 2025-02-15 18:06:13

1987年,台湾老兵唐志平携太太回到山东老家,却把弟弟吓了一大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问道:“三哥,你真的还活着吗?国家都追认你为烈士了。” 1943年,十三岁的唐志平,和三个兄弟生活在山东一个贫困的村庄里。唐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尤其是抗战爆发后,生活愈发艰难。为了生计,大哥和二哥先后前往东北谋生。 参军,成了许多农村少年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唐志平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队伍,成为了一名少年战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并未返回家乡,而是随解放军继续战斗,从华北一路南下,最终抵达福建。 唐志平与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少,直至完全中断音讯。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奉命参加金门战役,唐志平所在的特务团三营作为先锋部队,登船向金门岛进发。 唐志平刚刚跃入海滩时,腿部中弹,跌入水中。冰冷的海水将他迅速吞没,当他意识模糊时,已被国民党军俘虏,送往基隆港的战俘营。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审讯和“思想教育”。半年后,唐志平被分配到台湾新北市乌来乡的一支部队服役。从此,这个山东汉子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 唐志平的亲人们却始终不知道他的下落。最初的几年,母亲还抱着一丝希望,盼着儿子能突然出现在家门口,像村里的其他战士那样,带着军功章回家。 可等了许多年,杳无音讯,只有那两张泛黄的文件成为了唯一的答案。 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唐志平的小弟无意中在衣柜最底层翻出了两张纸片。这是母亲一直珍藏的东西,纸片已泛黄、发脆,字迹模糊却依稀可辨。 一张是“失踪军人通知书”,一张是“烈士证明”,背面还有一句小字:“因无直系只发证不追恤”。 1959年,驻扎在乌来乡的他遇到了两个在军营外乞讨的姑娘。这两个姑娘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唐志平看在眼里,心生怜悯,便从军营里拿出几个馒头递给她们。 其中一个姑娘名叫陈锦,她对唐志平的善举记忆深刻,此后时常在军营附近出现,慢慢地,两人之间生出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陈锦的家人起初并不认可这段感情,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北方军人,似乎难以托付终身。?但唐志平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陈锦家人的信任。 他勤勉踏实,对陈锦更是体贴有加。时间让一切成了水到渠成之事,陈锦的家人终于接纳了他。 1962年,两人简单地举行了婚礼,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过得平静而温馨。 1980年,唐志平从部队退役。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用退伍金购置了一辆货运卡车,开始跑运输生意。 工作之余,他时常帮助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老兵。运输途中若遇到老兵陷入困境,他会主动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生意渐渐红火后,唐志平在市场边又开了一家饺子馆。饺子是他的拿手好菜,北方人的饺子手艺在当地颇受欢迎,加之他为人热情诚恳,饺子馆的生意越做越好。 1987年,刚刚开放探亲政策,唐志平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乡的路。他离开家乡已近四十年,村里的景象早已面目全非,唯有老槐树还站在村口。 见到家人时,他眼眶湿润,拉着弟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在老家的那段日子里,他四处走访老邻居,倾听着家乡的故事,时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特意出资为弟弟盖了一间平房,还曾想多盖一间供自己晚年归乡时居住。想到台湾还有需要照顾的岳父母和一大家子子女,这个念头最终搁浅了。 之后的十几年里,唐志平先后三次回乡探亲,每次都住上一个多月。村口的老槐树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每次临别时,他都依依不舍,承诺下一次一定会再来。 这一次,他再也没能回来。唐志平于2004年在台湾去世。

0 阅读:0
岁月长河浅笑谈

岁月长河浅笑谈

岁月长河浅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