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国一科学家把老鼠丢进水桶里,15分钟后待其快要淹死时,救活又重新丢

浮梦随形游 2025-02-17 17:22:01

1950年,美国一科学家把老鼠丢进水桶里,15分钟后待其快要淹死时,救活又重新丢回去,没想到老鼠这次坚持了60个小时,原来这就是心理作用的力量!。 作为一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家,里希特希望探究老鼠在极度困境下的生死抉择。 里希特的实验过程极为简单,甚至残酷。 他将一只老鼠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大桶中。 桶壁光滑得没有任何让老鼠爬上的地方。 老鼠的游动越来越慢,它的体力逐渐耗尽,最终因为疲劳和绝望,沉入水底。 在第一只老鼠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刻,里希特将其救起,并让它休息恢复。 几分钟后,他又将其投进水中。 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只老鼠并没有立即放弃,它再次游动,几乎忘我地努力挣扎。 它相信里希特会再次伸出援手。 这种“希望”的力量,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 实验继续进行,里希特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不断重复相同的操作,几乎每只老鼠都经历了类似的“生死循环”。 它们在水中拼命游动,直至力竭,才意识到没有任何出路时又被救起。 每次被救起后,它们的体力恢复迅速,似乎信心倍增。 随着实验的不断重复,老鼠们的求生欲望并未减弱。 它们放弃任何一丝可能的机会,甚至在长达数十小时的水中坚持中,意志力依然强烈。 然而,最终的结果让里希特也感到震惊。 经过连续几次的投入,老鼠们的求生本能逐渐被一种强烈的“希望”所激发。 根据实验数据,经过平均60小时的坚持,这些老鼠最终才放弃,沉入水底。 这样的试验还有很多。 1968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实验室内,科学家卡尔·宏启动了一个名为“25号宇宙”的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老鼠在极为优渥的环境下的繁衍状况。 “25号宇宙”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空间。 实验中的老鼠们拥有无尽的食物和水源,环境温度恒定,且能够得到周全的照料。 实验开始时,卡尔·宏将8只老鼠放入这个实验空间中。 根据计算,理论上,当老鼠数量达到3840只时,窝巢会变得紧张,超过6144只时水源将出现短缺,而当数量突破9500只时,食物也将无法满足需求。 然而,在这个实验中,老鼠们的数量并未迅速膨胀,相反,繁殖趋于停滞。 卡尔·宏发现,这些现象并非偶然。 每当老鼠数量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它们便会表现出某种自我控制的机制。 卡尔·宏感到困惑。 他反复调整实验环境,尝试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老鼠群体的反应,但无论如何,结果几乎都相似。 卡尔·宏认为,老鼠的行为受到某种内在的“集体意识”控制,而这种控制力似乎与人口密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这一实验的背景也深受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 1960年代,美国正在经历婴儿潮和大规模城市化,人口增长引发了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 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关注人口密度对社会的影响。 卡尔·宏在1962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提到,老鼠似乎无法逃脱人口密度过大带来的行为问题。 在自然界中,老鼠群体的繁衍和生存往往通过新一代取代老一代的方式维持平衡。 然而,25号宇宙中的情况却不同。 由于没有天敌,也没有外部压力,老鼠群体的领地划分无法像自然界那样发生变化。 在这种环境下,老一辈老鼠仍然健在,控制着有限的空间资源。 新的年轻一代老鼠在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下,陷入了迷茫的状态。 老鼠群体中的雌性开始出现异常行为。 它们不仅抛弃了传统的繁育职责,还开始攻击幼鼠,甚至将其吃掉。 一些区域的死亡率甚至高达90%。 与此同时,雄性老鼠不再关心领地的保护,也不再承担繁育后代的责任。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雄性老鼠变得漠不关心,孤僻且冷漠。 到达实验的第560天时,出生率和死亡率趋于平衡。 尽管老鼠数量远未达到宇宙的承载上限,但社会结构的崩溃早已开始。 新一代的老鼠彼此之间的攻击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集体自杀的现象。 到了实验的第920天,群体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25号宇宙的平衡彻底破裂。 最终,1973年,最后一只雄性老鼠死于实验环境中。 参考文献:[1]王业奇,马遂莲.人类完形心理作用下的汉字形体演变及汉字构形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24,41(5):87-9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