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曾警告道:若中国背离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党将崩溃,国家将覆灭。钱学森也坚定表示:如果中国抛弃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国家将陷入无法挽回的灾难。 毛泽东对哲学、历史的深刻理解,使他在众多同代人中脱颖而出。 即便是在领导重大的革命斗争时,他也总能从理论中汲取力量,运用其广泛的知识储备来指导实践。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与对西方哲学的借鉴,让他形成了与中国实际相契合的革命理论体系。 他理解并尊重农民阶层的生活和需求,深刻洞察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他是能够精准把握时局、调整策略的政治家。 周恩来曾深刻总结他不仅具备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更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朴实勤勉。 革命生涯中的毛泽东,获得了许多同仁的敬佩。 即便在领导层内部,许多领导人也曾在实践中发现毛泽东的战略远见与决策常常领先于当时的理解。 朱德就曾提到,在井冈山时期,他们一度认为毛泽东的判断是错误的,但事后证明,毛的决策总是最为准确的。 陈嘉庚这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就曾表示,毛泽东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目光远大,能超越时空进行战略布局。 科学巨匠钱学森也毫不犹豫地强调,如果失去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的未来将不堪设想。 进入新中国的建设阶段后,毛泽东依旧推动中国在各种艰难挑战中前行。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领导人仍然认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思想。 陈云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坚决践行者。 1977年,陈云强调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他提出,评弹的改革不仅要从文艺作品的角度考虑,还要对文艺政策进行全面的审视,务必从实际出发。 他在中共十一大上海代表团讨论会上提出治党要求,强调必须警惕那些随风倒、不求真理的人,并指出必须依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推动工作的开展。 1977年,陈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明确指出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并非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思想路线的问题。 文章的发表,推动了党内思维的进一步转变。 随着这篇文章的发布,更多媒体也开始倡导实事求是。 此外,陈云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发起了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陈云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融入实际工作,特别是在经济改革和文艺工作中的应用。 他认为在处理历史问题时,必须将过去的功过是非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陈云也明确提出,要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这一转变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他提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亟需寻找突破口。 陈云在改革过程中提出并支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前,中国农村长期实行集体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 陈云深入调查后发现,尽管经过集体化的尝试,农村生产力仍处于低水平。 他建议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可以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负责,收益与劳动直接挂钩。 陈云强调,改革要务实,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尤其要注重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包产到户的实施,不仅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与此同时,陈云也认识到外部资源的引入对中国现代化至关重要。 在1970年代末,陈云坚定支持设立经济特区的构想。 当邓小平提出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时,陈云全力支持这一战略决策,并在政策执行上提出发展劳务出口、吸引外资、开辟外贸渠道等。 改革的过程中,陈云坚持强调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要通过试点探索逐步推进改革。 1980年代初,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改革应稳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 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步总结规律。 虽然这一方法曾遭遇一些质疑,但陈云坚持认为,稳步前进,避免冒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这一方法,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1]王树荫,杨文.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8(5):46-57
宋任穷汇报原子弹爆炸要延迟到1964年,康生讲太迟了,毛主席说:“康生,要原子弹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