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2岁台湾老兵,耗时66年,终于找到亲生女儿。谁料,一见面,女儿伸手搀扶他时,他却一把推开她的手,说:“我们先来讲清楚再说。 1948年,王成松站在街角的糖果摊前,挑选着女儿最喜欢的酥糖和一只用木头雕刻的小马。 这会是他最后一次为女儿买东西。 王成松刚转身准备回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一队国民党征兵人员迅速将他围住,不由分说地将他押上了卡车。 慌乱之中,王成松回头朝家门的方向望去,他把口袋里的两块大洋塞给堂姐,声音颤抖地叮嘱:“交给秀兰……给她留个念想。” 原本以为征兵不过是短暂的离别,然而战局迅速恶化。渡江战役期间,解放军节节胜利,王成松本以为能趁乱脱身,回到家乡。 他在战乱中被国民党军俘虏,随后被匆匆编入国民党部队。更糟糕的是,在金门战役后,他被裹挟着一同撤退到了台湾。 陌生的台湾岛没有亲人,没有积蓄,退伍后的王成松只能靠捡拾垃圾度日。他居无定所,偶尔在桥下或者破旧的仓库中借宿。 直到有一天,他在街头遇到了一位摔倒的老人。王成松毫不犹豫地上前搀扶,替老人处理了伤口。老人出于感激,教会了他制作豆腐的手艺。 王成松在宜兰县靠卖豆腐为生,勉强维持生活。 邻里们见他独身一人,曾多次为他介绍对象,但每次都被王成松婉拒“”“我在大陆还有家人。” 到了八十年代,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王成松开始尝试写信回家。然而,几十年过去,家乡的行政区划已经多次变更,那些满载思念的信件没有一封成功送达,仿佛被大海无声吞噬。 转眼到了王成松百岁生日。这一天,当地村长特意上门为他庆贺,闲聊中得知王成松可能还有一位女儿留在大陆,村长当即决定帮助他寻亲。 由于口音差异和信息不全,寻找工作几经波折,最终以失败告终。 所幸,在他102岁那年,一位记者重新牵起了这根寻亲的线索。通过在江苏南通的反复筛查,终于找到了一位与王成松女儿同名的王秀兰。 在王秀兰的记忆中,父亲早已不在人世。直到看到记者发来的照片,她发现,照片中的老人与自己的三叔有几分相似。 为了确认身份,记者和志愿者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收集了王成松在1948年之前的生活细节,整理出一份详细的资料。 同时,他们也请王秀兰提供了自己记忆中父亲的种种信息。两相比对之后,很多细节都能对得上,这才促成了这次见面。 来台湾之前,王秀兰几乎彻夜难眠。她带来了家里珍藏多年的两块大洋,那是父亲离家时留下的唯一信物。 王成松这边,也早早就收拾好了房间,还特意请邻居帮忙打扫。老人居住的小屋虽然简陋,却收拾得一尘不染。 父女俩终于相见,王成松仍保持着一贯的谨慎。他问了几个只有至亲才知道的细节,对答之间却出现了一些差异,这让他陷入了沉默。 此时,王秀兰从包里拿出了那两块珍藏多年的大洋,那是66年前匆匆离别时留下的唯一信物,也是这对父女最后的联系。由于签证时间有限,这次相聚非常短暂。 2015年3月,王秀兰再次来到台湾,这一次,她终于可以将父亲接回大陆老家,王成松阔别67年再次踏上故土,他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2018年,在亲人的陪伴下王成松安详离世。
2012年,102岁台湾老兵,耗时66年,终于找到亲生女儿。谁料,一见面,女儿伸
烟火人间诗
2025-02-17 17:30: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