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天重启计划顾云苏人设 《180天重启计划》一口气看了四集,确认过眼神,是我会原速追下去的剧,好难得。
还得是李漠导演,《180天重启计划》与他之前的作品《我在他乡挺好的》《装腔启示录》《三悦有了新工作》风格上一脉相承,以轻喜剧框架去包裹社会观察的锋利棱角,用绝大部分时间的轻松幽默,呈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实温度,去表达一些具有当下性、现实性的深入探讨。
友情、爱情、事业都讲过了,这次《180天》聚焦的是家庭,是亲情。
现在“活人味儿”淡的,不止是内娱,国产剧也一样。
所以《180天》里顾云苏真的很让我惊喜,她太“活”了,在我看来顾姐活脱脱是一个当代都市青年与非典型原生家庭博弈的典型化样本。
她在开始这几集里,各种情感关系处理过程中体现的不完美,甚至是性格缺陷,恰恰是这个角色将会形成的人物成长弧光应有的起始状态。
现在国产剧的主角,总是缺少弧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起始状态被包装的太过华丽,导致角色没有后劲。
顾云苏这个角色的支点,在我看来就是她童年的家庭破碎,剧里清晰展现了她性格是如何养成的,目睹父母的失败婚姻使她天然对亲密关系缺乏信任但同时又充满渴望。
她的叛逆一方面来自于硬核老妈的DNA传承,一方面其实又是一种自我防御。
致使我们现在看到的顾云苏有一种可能连她自己都无法准确感知的矛盾感,她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又极度的渴求亲密关系,反骨中逃避关怀,emo里畏惧孤独。
暴躁小顾从小不仅得照顾好自己,甚至还要在精神上照顾父母,当女儿早早就当出来妈感,不断被动支持着父母各自的人生选择,因此天然和父母之间都无法产生认同,甚至是只要有交流就必会成为新矛盾。
顾云苏小时候的早熟和“听话”很大程度上都是迫不得已,于是当她长大后,反倒是自己选择了显得不成熟和不听话,这里面多少有一些报复的意味。
起初,我也以为她是人生看透,金句狂甩的“爽剧大女主”,仔细一瞧,失恋失业的双重buff之下,怼天怼地只是她的保护色,用锋利的语言铠甲保护尚未真正完成精神独立的脆弱内核。
人人皆是人生的萌新,谁又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甚至可以说,正是顾云苏这种人设处理方式,将《180天》从追求情感宣泄的家庭剧,提升至了带有社会学观察的现实主义层面。
《180天重启计划》之所以将母女两代人所要面临的人生困顿与破局双线并轨展示,显然不是为了让哪一方成为“反派”。
顾云苏与吴俪梅,她们的底色无比近似,毕竟是共用一组叛逆DNA的。
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有强烈的执拗,同时也非常需要自己的选择能被身边的人尊重。
两人间情感矛盾看似尖锐,但又绝非无法化解,显然还是“本质不坏”的普通人,在面对具有戏剧性的同时,又能让荧屏外观众产生共鸣的家庭问题时,站在各自立场与不同性格三观下产生的不同抉择。
两个人需要的是一个生活在一起,互相加深内心理解的机会,而吴俪梅的怀孕,和顾云苏阴差阳错后刚好回家陪产,恰恰构建起来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机会。
现代社会新型的母女关系,或者说是所有亲子关系的维系,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凝视后的共情基础上。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让周雨彤一人来分饰不同时期的母女两角。
周雨彤分饰青年吴俪梅和顾云苏的设计,使代际冲突转化为同一外在形象的时空对话——当观众看到80年代吴俪梅的理想主义在21世纪女儿身上复现时,个体选择与时代局限的辩证关系被具象为血脉中的基因编码。
当血缘羁绊遭遇价值观断层,人物在生存困境与情感诉求的撕裂中,展现出的并非善恶对峙,而是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精神难以完成突围的集体困境。
顾云苏的人生被困住了,她选择将当代青年面临的情感焦虑具象化为"回家"这一文化母题,她的撕裂不仅属于自己,恰是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在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个体在传统血缘纽带与现代独立诉求间撕裂的典型表征。
后面的剧情中,顾云苏必然会迎来成长和改变,童年时的她是被动的不得不去试图理解父母,长大后她希望被父母理解,而即将展开的180天陪产故事里,她一定是需要完成与母亲主动的互相理解,达到主体性跨越,才能突破自己的精神困局,让卡住的人生齿轮再度运转起来。
顾云苏从选择“逃离”,到如今被迫“回归”,一定会在之后顺理成章展开“对话”。
当子女以照护者身份介入父母的人生抉择时,究竟是反骨女儿遇上叛逆老妈的地狱级难度副本,还是一场传统家庭体系被解构后代际间平等对话?
这一戏剧性设计背后的哲学逻辑,显然是来自从黑格尔到霍尔特不断被深入阐释的“承认理论”,无论是顾云苏还是吴俪梅,甚至李建斌、顾康旗,乃至李言,他们都在“为承认而斗争”。
顾云苏,是这场承认之战里,率先上场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