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位63岁的德国老人流落街头,正当他濒临绝望之际,却意外收到了一笔来

住顶楼小邹 2025-02-18 10:18:09

1948年,一位63岁的德国老人流落街头,正当他濒临绝望之际,却意外收到了一笔来自中国的汇款。当他看到汇款单上的“中国南京”四个字时,顿时泪如雨下。 2008年汶川地震,山塌了,房子没了,到处都是民众传来的哭声。   远在非洲有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叫莫桑比克,全国上下省吃俭用,硬是凑了4万块钱人民币捐给中国。   对莫桑比克来说,那真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这份心意,比什么都重,中国记下了。   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德国来了一封求助信寄到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写信的是个德国医生,叫托马斯·拉贝,一家人都得了新冠,快不行了。   药不够,医院也挤满了人,托马斯绝望了。   谁也没想到,中国这边政府、公司、老百姓,立马行动起来。各种救命的药,还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直接用飞机运到了德国。   这些东西,对托马斯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他彻底被感动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中国这么帮他,背后还藏着一段更深的故事。这还要从托马斯的爷爷,约翰·拉贝说起。   1937年,南京。日本鬼子打进来了,把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30多万中国人,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南京城里,到处都是尸体,血流成河。 那时候,大家都吓得往外跑,只有一个德国人,留了下来。他就是约翰·拉贝,已经在南京住了快三十年,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看着日本鬼子这么作孽,拉贝没有躲起来,而是跟几个外国朋友一起,冒着生命危险,设立了一个“南京安全区”。 这个地方也就不到4平方公里大,他们却在这里保护了25万中国老百姓。 拉贝自己的家也住满了逃难的人,日本鬼子来找麻烦,拉贝就站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挡在老百姓前面。 他还写了一本日记,把日本鬼子干的坏事,一件一件都记了下来。这本日记,后来成了揭露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 为了不让难民生病,这个德国人还大老远地从上海运来蚕豆。 1938年,因为压力太大,拉贝不得不离开南京。他走的时候,带着无数中国人民的感谢。 但即使回到了德国,拉贝也没有停止为南京死去的那些人说话。他到处演讲,告诉全世界日本鬼子干的坏事。 可拉贝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这么拼命,结果却更惨。二战结束,因为他以前的身份,拉贝一家在德国过得穷困潦倒。战争把他的家给毁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 他和家人挤在一个破房子里,靠着一点点救济金过日子,随时都有可能饿死。 身处绝境的拉贝,可能不知道,那些他曾经保护过的南京人一直都没有忘记他。 拉贝一家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南京的老百姓,自发地开始捐钱,凑了相当于当时2000美元的巨款。 这笔救命的钱,送到了拉贝的手里,这个硬汉,再也忍不住了,哭得像个孩子。 1950年,拉贝去世了。他本来葬在柏林,但他的心,永远留在了南京。 几年后,中国驻德国大使被拉贝做的事情感动,提出把他的墓碑搬到南京。拉贝的家人同意了,他们知道,南京才是这位“活菩萨”应该在的地方。 1997年,拉贝的墓碑,被安放在了南京,这座他曾经用生命保护过的城市。很多南京人自发地去看他,送上鲜花,表达对他的感谢。 拉贝的精神一直没有断。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也当了一名医生,一直努力推动中德两国之间的医学交流。 2018年,中国政府还给了托马斯一个友谊奖。他还把他爷爷的日记,送给了中国国家档案馆,让这份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永远保存下来。 历史总是让人意想不到。现在回到开始德国医生求助的这件事。当拉贝的家人再次遇到生死难关的时候,曾经被拉贝帮助过的中国,立刻伸出了援手。 这一次,帮助别人的人和被帮助的人,换了个位置。但一直没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善良和感恩,这些情感会一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信源:追寻跨越时空的道德力量——纪念约翰·拉贝与他的朋友们———2022-11-14·澎湃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