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年味儿叫穿新衣

夜郎小卒 2025-02-18 10:57:18

 □宋六梅 小时候,年味儿是一种期待;长大后,年味儿是一种回忆。有一种年味叫穿新衣,至今念念不忘,沉淀着满满的幸福。 在传统习俗中,过新年穿新衣的历史由来已久,是节日喜庆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那时家里并不宽裕,但母亲总要为家人添置新衣新鞋。大街上,卖成品衣服的很少,卖布料的多。一到腊月,母亲就开始张罗着挑选布料,根据年龄性别,精挑细选,各色花布、卡其、斜纹。一家七口人的布料,满满几大包。 乡村里,杀猪匠和裁缝是寒冬腊月最俏的人儿,家家户户都等着,算好日子、排好队邀请。他们说哪天就哪天,比村社干部还威风,请到家里,都是贵宾,好酒好菜招呼着。 我堂姐夫杨大哥就是裁缝,沾着这亲戚关系,我们无需排队,心里踏实得很。 杨大哥裁缝手艺精湛,方圆十里小有名气,非常受人尊敬。轮到我们家那天,母亲派人把行头挑回,一边是缝纫机,一边是箩筐,里面有熨斗、剪刀、尺子等工具。寒冬腊月,窗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室内生了一盆炭火。裁剪布料的木板子已经支好,旁边箩筐里堆满了布料,我们则围在旁边,满心欢喜。杨大哥脾气好得很,圆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从脖子上取下一根1米长的软皮尺,微笑着给我们量尺寸。衣长、肩宽、胸围、袖长、腰围、臀围、裤长,杨大哥用画粉在布料上写得清清楚楚。 先是外婆,接着是妈妈,再轮到我们兄妹。我们转着身子,咯吱咯吱地笑着。我想象着漂亮的新衣穿在身上,心里满是憧憬和幸福,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不能忘。 “衣服加长点!加长点,裤子也要加大点!”母亲放下手中活儿,在一旁反复交代杨大哥。我们在长个,母亲总是担心衣服短了、小了。所以,做出来的新衣服总是要稍微偏大、偏长点。 杨大哥把布料摊开,用画粉、角尺在布料上画线。一把大剪刀,在他手下咔嚓咔嚓,动作丝滑,游刃有余。一块块裁剪好的布料整齐叠放在箩筐里。裁剪完毕,杨大哥便开始操作缝纫机,穿针引线,一气呵成。杨大哥双脚踩踏板,踏板嗒嗒嗒嗒,双手拉着裁剪好的布料,布料在针脚处滑动,来、回、左、右如行云流水般,一块块的布料便缝制成衣。最后环节是熨烫衣服,没有电熨斗的时代,只能用柴火代替。笨重宽大的熨斗肚膛里有空空的铁盒子,装上小木柴,点燃木柴,盖上盖板。烧柴的熨斗温度高,不好掌握火候,衣服上要洒上恰好量的水,小心翼翼熨烫,这个技术恐怕只有老师傅才能掌握。站在旁边的我们,总是流露出无限的崇拜。我最喜欢画粉,杨大哥会分一小块,我如获至宝,在墙上写字画画,神气得很。我们好奇想踩踩缝纫机,杨大哥也偶尔同意,只是那踏板踩下去,便弹不上来,完全不连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缝制新衣服一般要两天,我们也看了两天,期盼了两天,衣服做好了,迫不及待地试穿。快收尾时,母亲搬出了几件我们穿坏了的衣物,请杨大哥帮忙补。 新衣服做完了,母亲又开始完成新鞋子的最后一道工序。早在盛夏时节,母亲就开始做布壳。用面粉熬成糨糊,找一张平整光滑的木板,把不穿的旧衣服裁剪成方块形状,铺一层布,刷一层糨糊,五六层时,便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干后的布壳用来做鞋底、鞋帮、鞋垫。 母亲利用空闲时候纳鞋底,密密麻麻,一针一线,缝进了母亲对家人浓浓的爱意。半年来,母亲已把鞋子底、帮都做好了,就等新衣服的布料。鞋面的布料用衣服剩余的红花布来做更好看,有穿套装的感觉。母亲还用多余的碎布料拼成图案,做成鞋垫,松软、合脚、更美观。 新衣、新裤、新鞋,一切准备妥当。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财门,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兄妹醒来,穿新衣、点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吃过早饭,大家穿上新衣新裤蹦蹦跳跳地跑到院子里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去玩。新衣、新裤、新鞋,各式各样,各种花色,大家比比谁的衣服好看,于是,村庄中一年一度的“服装展示会”成了年味儿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国泰平安,人们过上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大街小巷,款式新颖、色彩斑斓的各类服装琳琅满目。走家串户的裁缝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成年后的回味,还是少年时的期待,穿新衣的背后,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心怀梦想,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0 阅读:0
夜郎小卒

夜郎小卒

分享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