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因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2006年,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前人潮涌动。蜿蜒的队伍从大院门口一直延伸到街道转角,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举着相机,争相拍摄这座见证晋商历史的建筑群。 导游们扯着嗓子向游客们介绍:"这座始建于清朝的晋商大院,总面积25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人民居建筑群之一..." 街边小店的老板们笑逐颜开,一位经营了二十多年小店的王大爷感慨道:"现在一天能卖出去的商品,比以前一个月都多。" 确实,自从王家大院成为5A级景区,每年都为灵石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周边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年,王家大院的游客接待量与日俱增。大院周边的农家乐、土特产店、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曾经那个煤炭支撑的城市,逐渐向文化旅游转型。 2000年,三个花圈摆在县政府门口,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耿彦波走出办公室时,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灾乐祸的面孔。 然而,他只是平静地笑了笑,向送行的人群微微颔首,他说"宁挨一时的骂,也不挨千秋的骂"。 1995年,耿彦波刚刚被任命为灵石县的县长。面对这片煤炭资源丰富的土地,他意识到,虽然眼前的煤矿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短期的繁荣,但它们终究有枯竭的一天。 为了县城的长远发展,他决定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路。在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耿彦波偶然来到了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历经了明清两代才建成的古老建筑群,虽然年久失修,却依然可以从那些斑驳的墙面和残破的雕刻中看到曾经辉煌的晋商风采。 王家大院引起了耿彦波的极大兴趣,他意识到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可能成为地方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为了确保修缮工作的专业性,他多次邀请当地的老匠人实地考察,仔细记录每一处建筑的特色。 他甚至常常熬夜伏案,翻阅大量关于晋商文化和古建筑修复的书籍,力求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这座建筑群的原真性。 但是修缮的预算高达5000万元。 在当时年财政收入仅为一个亿的灵石县,这笔支出无疑是天文数字。消息一出,街头巷尾便传开了对耿彦波的质疑声,许多人纷纷将他称作“疯子县长”,认为他不顾实际,拿着地方的财政去做一些奢侈的事,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开支。 耿彦波主动与那些反对最为激烈的村民代表见面,耐心地解释文化旅游产业对灵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他告诉他们,这笔投资虽然庞大,但如果能够成功修复王家大院并开发成旅游景区,将能为灵石县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和经济收入,最终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说服更多人,他还亲自组织了考察团队,走访了多个成功发展文化旅游的县市,收集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数据,尽力将这些经验与数据作为支持论据,向大家展示他计划的可行性。 1996年,一群中国民居专家在太原召开会议时,专程来到王家大院参观。专家们对这座修缮后的建筑群赞不绝口,认为它完好地保留了清代晋商院落的建筑特色,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虽然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王家大院的门庭依旧冷清,修缮后的大院依然没有吸引到太多游客。很多人仍对耿彦波的投资感到不解,认为这些投入与回报难以匹配。 为了推广王家大院,耿彦波自己编写宣传手册,无论是省里开会还是外出考察,都会随身携带,向他人推介这座古建筑群。那时的人们对旅游产业还很陌生,不少本地人嘲笑说:"一个破院子,有什么好看的?" 就这样,在争议声中,耿彦波完成了他的五年任期。虽然离任时遭遇了"花圈"事件,但他始终坚信,时间会给出公正的答案。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真正的政绩不在任期内,而在于是否为一方百姓谋求了长远的福祉。 事实证明,耿彦波的坚持是正确的。随着全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王家大院的价值逐渐显现。 不仅《铁梨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视剧组选址此处,更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参观。2006年,王家大院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灵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
倚楼听风话桑麻
2025-02-18 17:17:51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