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目

蜀山史道道 2025-02-19 17:27:58

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蜿蜒一千多公里,最终汇入岷江,它流经四川泸定县境内的百公里河段,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地势险峻,河道陡峭,险滩密布,水流湍急,如同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咆哮着穿越峡谷,渡口稀少,安顺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历史上多次军事冲突的焦点。

大渡河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它的战略地位,易守难攻的地形,使得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大渡河,就等于扼住了咽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历史上,无数军队曾在此地展开激烈的争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石达开和红军的两次渡河战役。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四万大军,从云南进入四川,抵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此时正值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渡河变得异常困难,更雪上加霜的是,石达开轻敌冒进,贻误战机,给了清军围追堵截的机会,据说,石达开的小妾生了个儿子,他竟然下令全军庆祝三天,这宝贵的三天,让清军完成了包围部署。

最终,石达开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押解到成都,凌迟处死,72年后,1935年5月,红军长征来到了大渡河畔,此时的红军,只剩下两万多人,面临着蒋介石二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蒋介石叫嚣着“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

红军面临的形势,比当年的石达开更加严峻,时间比太平军晚半个月,正值洪水期,河面更宽,敌军的火力也更猛烈,然而,红军并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深知大渡河的险恶,也明白石达开失败的教训。

他夜访当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秀才宋大顺,了解了石达开兵败的细节,并听取了老秀才的建议,决定放弃安顺场,北上泸定桥,泸定桥,一座由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梁,横跨在大渡河上,桥面由木板铺成,两侧是铁索护栏,桥高数丈,摇摇晃晃,令人胆战心惊,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川军拆除了大半,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向对岸冲锋,他们有的中弹坠入河中,但剩下的战士仍然奋勇向前,最终,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红军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没有轻敌冒进,而是审时度势,选择了最佳的渡河地点,他们展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灵活应变的战略战术,如今,大渡河两岸,早已换了人间,雅西高速公路,这条被誉为“天梯高速”的公路,穿越了大渡河沿线的崇山峻岭,连接了雅安和西昌两座城市。

它不仅方便了交通,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红色旅游,安顺场,昔日的战场,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人们来到这里,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宋福刚,老秀才宋大顺的曾孙,现为安顺场红军渡纪念馆副馆长,他致力于传承红军精神,使更多人知晓这段历史。

汉源县,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如今也依靠花椒产业和红色旅游,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郭先义,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他将红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创业实践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泸定桥,那见证红军壮举的铁索桥,至今仍屹立于大渡河之上,已然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瞻仰,伫立桥上,人们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的冲锋号角,感受到那股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大渡河,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河流,它见证了石达开的悲剧,也见证了红军的辉煌。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