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主体究竟是谁?涨工资可行吗? 在头条中,总有人欢呼着要涨工资,却不知其依据何在?他们对当下的环境是否有清晰的认知,对事件的缘由又是否有过深入的思考?头条平台不应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盲从之所,很多人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关怀下,成了“巨婴”。这些人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指责、容不下客观的真话,眼中只有他人的短处,从不看他人的长处。这种无脑的跟风盲从,实乃人性的麻木,是极不好的现象。 先说涨工资一事,当下国企降薪,体制内由于财政困境,目前是以保障工资为主,绩效奖在很多地方已停发。原因在于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土地财政熄火,政府资金短缺。在此情形下,涨工资的资金从何而来? 再者,在中国,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向来是消费的主体。房地产繁荣时,土地财政收入丰厚,政府有资金投资基建、民生等工程,从而形成投资、基建、就业、收入、消费的合理闭环。如今,一旦作为消费主体的政府财政陷入困难,无力投资建设性工程,当下众多城市都变得低调起来。曾经,一条路一年修三次,绕路现象屡见不鲜。可如今,很多城市道路畅通,只因基本没有建设工程。如此一来,挣钱的机会减少,就业岗位随之减少,收入也跟着降低,这从夜晚黄金时间各大饭店的上座率便可窥知一二。 政府规范自身行为,为民办事不再吃拿卡要,也不敢肆意大吃大喝;普通老百姓挣钱机会变少,更是不敢随意下馆子消费。只要政府消费不振,作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就更缺乏消费能力。 再者,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农民种地难以获利,纷纷涌入城市打工。14 亿多人口,即便工业再强大的国家,也难以提供如此众多的工作岗位。 外部的国际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中国智造崛起,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冲击他国商品,必然导致诸如增加关税、抵制中国商品等所谓的贸易战。这无可避免,任何国家都会始终捍卫本国的利益,国家之间不存在所谓坚如磐石的友谊。 当下最大的难题在于,作为消费主体的政府消费能力不足,普通老百姓又没钱消费。中国庞大的产能如何消化,着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重大矛盾。
中国的消费主体究竟是谁?涨工资可行吗? 在头条中,总有人欢呼着要涨工资,却不
诗双说社会趣事儿
2025-02-20 12:08: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