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埋葬1300年的“天下第一粮仓”被打开,窖里竟装了60多万斤粮食,研究发现这些粮食有机质超过一半之多,原来是用了这个方法,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的初夏,洛阳城外的一声炸响打破了工地的寻常节奏,焦枝铁路施工队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次普通的爆破作业,却不料在裸露的岩壁下,赫然出现了一排整齐的六角形大坑,当考古专家们匆匆赶到现场,从散落的铭砖上辨认出"含嘉仓"三字时,这个尘封千年的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打开编号为160的粮窖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窖中储存的粮食竟然保存完好,经检测这些粮食中的有机质含量竟超过了50%,这个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古代储粮技术的认知——这些粮食究竟是如何跨越千年时光,依然保持如此完好的状态? 含嘉仓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整座粮仓占地面积达43万平方米,内部分布着400多个大小不一的粮窖,最大的粮窖深达12米,直径与深度相当,仿佛一口巨型水井,能一次性储存上万石粮食,据专家估算,全盛时期的含嘉仓储粮量可达580万石,约占全国粮食储备的一半之多。 古人在选址上的智慧令人折服,含嘉仓建在地势较高之处,既能避免地下水渗透,又能保持良好通风,更妙的是,这里紧邻大运河,方便各地粮食运输,能及时调节关中与关东两大区域的粮食供需。 令考古专家们惊叹的是含嘉仓的工程设计,每个粮窖都采用了独特的上宽下窄的椭圆形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储存容量,更为关键的是能有效防止粮食受潮,窖底和窖壁都经过特殊处理,先用火烘干,再涂抹一层由烧土碎片、黑灰和桐油调制的特殊防潮涂层。 更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发明的"席子夹糠法",工匠们先在窖底铺设一层草木灰,接着依次铺设木板、席子、谷糠、粮食,如此循环往复,草木灰能吸潮,木板能隔绝地气,席子能透气,谷糠则在调节湿度的同时还能防虫,这种看似朴素的智慧,却让粮食真正实现了"千年不坏"的奇迹。 含嘉仓的建造并非偶然,追溯历史,这座巨型粮仓的诞生与一段动荡的历史密不可分,隋末农民起义时期,瓦岗军一举攻占洛口仓,缴获大量粮食,这一事件直接动摇了隋朝统治的根基,历史的教训让唐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粮仓防御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打造了这座空前的储粮工程。 古人在粮食储存上的智慧远不止于工程技术,他们还发明了一套科学的监测系统,在粮窖封土上种植树木,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来判断粮食的储存情况,如果树木发黄,就说明下面的粮食可能出现了问题,这种朴素的生态监测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 考古专家在研究含嘉仓时发现,每个粮窖都有专门的铭砖,详细记录着粮食的品种、数量、存储时间,甚至管理人员的姓名,这种严密的管理制度,确保了粮食储存的安全和透明。 让人惊叹的是,含嘉仓的一些技术理念至今仍具参考价值,比如选址注重地势高燥、重视自然通风、采用生物指标监测等做法,在现代粮仓建设中依然适用。 2014年含嘉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其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这座古老的粮仓,不仅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 从含嘉仓的发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代粮仓,更是一个民族对粮食安全的执着追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善于借鉴传统智慧,将古为今用,毕竟能经受千年考验的智慧,总有它永恒的价值。 信息来源:河南省文物局 2023-12-6《文博河南丨“天下第一仓”里的粮窖“说明书”》
1971年,埋葬1300年的“天下第一粮仓”被打开,窖里竟装了60多万斤粮食,研
如梦菲记
2025-02-21 10:46: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