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令人惊讶的是

如梦菲记 2025-02-21 16:25:04

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令人惊讶的是,张大千将遗产分为了16份,其中15份是给陪伴张大千到最后的徐雯波和14位子女,余下一份,则给了一位远在北京的孤独老妇杨宛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的深秋,台北荣总医院传出一则震动海峡两岸的消息: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张大千在病榻上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四岁。   这位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泰斗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最后一份遗嘱却在艺术界掀起轩然大波。   张大千将其毕生积累的巨额财富分成十六份,其中十五份给予了相伴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徐雯波和诸位子女,令人意外的是,最后一份却留给了一位远在北京的老妇——杨宛君。   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已届花甲之年的杨宛君默默凝视着窗外渐黄的梧桐叶,眼中泛起莫名的泪光。   回溯时光到1934年,正值盛夏,年方十八的杨宛君正以一身曼妙身姿立于北京某茶园的戏台之上。   台下看客中,赫然有位目光如炬的中年文人,正是时年三十六岁的张大千,一曲《黛玉葬花》唱罢,这位早已扬名画坛的才子便被台上少女的清丽风姿所倾倒。   那个年代的追求别具风雅,张大千寄出一幅自己绘制的仕女图,画中人物眉目如画,神韵酷似杨宛君,虽然她也曾因年龄差距和张大千已有两位夫人而犹豫,但最终还是被这位才子的诚意打动。   婚后的生活恰似蜜月,张大千对这位年轻的三夫人宠爱有加,为了迁就她的饮食习惯特意聘请了专门的厨师,常常带她四处游历。   最深刻的记忆是在敦煌度过的三年。在那片荒凉的大漠中,杨宛君陪伴着丈夫探寻艺术真谛。   朔风肆虐的日子里,她不惜以青春和容颜为代价,为张大千的艺术创作提供最坚实的后盾,每当黄沙漫天,她都会细心地为画作遮挡,为丈夫端茶送水,从不叫苦叫累。   正是在这段艰苦岁月中,张大千创作出了两百余幅传世佳作,然而等待杨宛君的却是最残酷的现实,曾经那个眉清目秀的少女,在风沙的侵蚀下容颜尽褪,此时的张大千事业正值巅峰,一位比杨宛君小了整整三十岁的少女徐雯波出现在张府。   面对这个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情敌,杨宛君内心充满苦涩,她站在反对者的阵营中,不是因为嫉妒,而是不忍心看着另一个花季少女重蹈自己的覆辙。   命运的转折在1949年悄然降临,那一年,张大千决定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然而珍贵的机票只有三张,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他必须在诸位家眷中做出抉择。   最终杨宛君如同一片秋叶,被命运之风永远地留在了大陆。从此,她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即便生活清苦,杨宛君依然不遗余力地保护着张大千留下的画作,仿佛这些纸墨之间还留存着往日的温情。   在那些寂寞的日子里,她常常独自整理着这些画作,每一笔每一画都令她想起在敦煌的岁月,三十四年间,杨宛君从未向任何人诉说过自己的往事。   她就这样静静地生活在北京的某个角落,守护着属于她和张大千的共同记忆。岁月流转,那个曾经让她魂牵梦萦的男人在台湾声名鹊起,而她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   然而她从未想过变卖那些珍贵的画作,因为在她心中,这些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见证。   1983年那个深秋的早晨,当杨宛君得知自己被写入遗嘱时,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她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忽然明白了什么,那一份遗产的分量,不在其价值,而在于它证明了自己并未被遗忘。   那个在敦煌陪他走过艰难岁月的女子,那个为他的艺术默默付出的伴侣,依然在他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大千用这样特殊的方式,告诉世人他并未忘记这位曾经的红颜知己。   而杨宛君,这个用大半生守候一段记忆的女子,终于在暮年收到了最后的答复,这一份遗产,承载的不只是物质的馈赠,更是对一段刻骨铭心之情的最终告白。   参考信源:CCTV 2013-12-08 张大千生平

0 阅读:8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