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

如梦菲记 2025-02-21 17:24:57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正是他的这个决定,拯救了无数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的夏季,华北大地笼罩在一种难以言表的不安之中,远在地平线尽头的地壳深处,一场灾难正在悄然酝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青龙县,这个四面环山的普通农业县,距离即将成为灾难中心的唐山市仅有百余公里,然而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即将创造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在那个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青龙县仅有的两个地震观测点默默记录着大地的细微变化,从1975年开始投入使用的观测仪器,到了1976年5月突然显示出异常的上扬趋势,到了7月中旬,仪器指针更是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跳动。   7月14日一个重要的消息从唐山传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令人不安的预测:7月22日至8月5日期间,这一带可能发生强烈地震,消息传到青龙县时,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连夜赶回,向县委汇报了这一重要信息。   在这个关键时刻,县委书记冉广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龙人,他深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都承载着47万人的生命,面对专家的预警,他不能等待,也不能犹豫,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贸然发布地震预警,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然而冉广岐的选择震撼了所有人,他斩钉截铁地说:"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保住这47万人的性命",这句话,掷地有声,展现出一个共产党员面对生死存亡时的担当。   决心已定,行动迅速展开,冉广岐调动了县里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防震部署,大街小巷的喇叭不断播放防震知识,县里的干部们则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村庄,挨家挨户地宣传动员。   到了7月下旬,整个青龙县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白天,人们尽量避免在室内逗留,夜晚,家家户户的门窗大开,许多人索性在野外搭起简易帐篷,冉广岐和县里的干部们以身作则,带头住进了帐篷。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四十二分,死寂的夜空突然被撕裂,大地剧烈颤抖,山河震荡,一场里氏7.8级的特大地震,以摧枯拉朽之势袭击了唐山市,青龙县的房屋剧烈摇晃,全县共有十八万间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然而,就在这场毁灭性的打击中,青龙县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除了一位老年妇女因地震引发心脏病发作不幸离世外,全县竟无一人因地震直接伤亡。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整个县城上下近半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当唐山陷入一片废墟时,青龙县的百姓虽然失去了住所,但保住了最宝贵的生命,在震后的危急时刻,青龙县不仅妥善安置了本县群众,还迅速组织力量支援唐山,运送食品和饮用水,一度成为了唐山的后方医院。   震后,"青龙奇迹"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主要功臣冉广岐,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即便是在二十年后,当联合国专家科尔博士专程前来考察时,他依然轻描淡写,不愿多谈当年的决策过程。   青龙的防震经验很快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典范,1996年联合国防灾减灾专家组对青龙县进行了实地考察,高度赞扬了这里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青龙县的经验被写入多个国际防灾会议的报告,成为了全球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参考。   这场始于1976年的生死抉择,穿越时空,依然在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重大灾害面前,科学预警和果断决策同等重要,在关乎生死的紧要关头,党员干部的担当和勇气往往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青龙奇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启示。 信息来源:东方网2008-05-27《唐山地震青龙县奇迹回放:全县仅1人死亡》

0 阅读:6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