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他者享乐?是主体通过符号界建构的幻想,用来掩盖象征秩序本身的匮乏(lack)。 “大他者享乐”(the jouissance of the Other)是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复杂概念,涉及主体(subject)、欲望(desire)、象征秩序(symbolic order)与享乐(jouissance)之间的动态关系。 以下是对这一概念的简要梳理: 1. 什么是“大他者”(the Other)? - 在拉康的理论中,“大他者”并非某个具体的人或实体,而是象征秩序的总称,包括语言、社会规范、文化结构、法律等。 它是主体通过语言进入的符号系统,塑造了主体的无意识结构。 - 大他者既是主体欲望的场所(我们通过大他者表达欲望),也是主体永远无法完全掌控的外部权威。 2. 什么是“享乐”(Jouissance)? - 享乐不是简单的快乐(plaisir)。拉康用“jouissance”指一种带有痛苦或破坏性的过度快感,它超越了语言和符号界的限制,与主体的“驱力”(drive)和“实在界”(the Real)密切相关。 - 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试图通过符号界(语言、规则)去捕捉或实现它,它就会逃逸或转化为创伤。 3. “大他者享乐”的含义 - 主体对大他者欲望的误解:主体总是试图满足“大他者的欲望”,但大他者的欲望本身是空洞的、不可知的。 这种误解导致主体陷入一种幻觉,认为存在某种大他者独有的享乐(即“大他者享乐”),而自己需要为之牺牲或追寻。 - 大他者享乐的虚幻性:拉康指出,大他者本身并不享乐(the Other does not exist)。 所谓“大他者享乐”是主体通过符号界建构的幻想,用来掩盖象征秩序本身的匮乏(lack)。 - 性别差异中的“女性享乐”:在讨论性别问题时,拉康提到“女性享乐”(feminine jouissance)可能部分触及大他者享乐的维度,即一种溢出符号界、无法被语言完全规训的快感。 4. 关键逻辑 - 欲望与享乐的悖论:主体以为大他者拥有某种完满的享乐,但事实上,大他者(象征秩序)本身是分裂的、不完整的。这种结构性缺失正是欲望的动力。 - “享乐的权利”与禁忌:社会通过符号界(如法律、道德)对享乐进行规制,但这种禁忌反而激发了主体对享乐的渴望(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压抑-返回”机制)。 5. 例子 - 社会规范的“过度”:比如,一个人为了符合“成功人士”的大他者标准(高薪、地位)而过度工作,误以为这种标准背后存在某种终极的满足感(大他者享乐),但实际上这种满足永远无法实现。 - 爱情关系中的幻想:认为“对方(大他者)拥有某种自己缺失的完满”,并试图通过爱情获得它,结果却陷入重复的挫败。 6. 学术争议 - 拉康在《研讨班XX:再来一次》(Seminar XX: Encore)中集中讨论了大他者与享乐的关系,但因其表述晦涩,不同学者(如齐泽克、朱迪斯·巴特勒)对此有不同解读。一些人强调大他者享乐的政治性(如意识形态如何操控欲望),另一些人则关注其伦理学维度(如何与不可能性共存)。 总结 “大他者享乐”揭示了主体在象征秩序中的根本困境:我们追逐的“他者的欲望”本质上是空洞的,而真正的享乐(与实在界的接触)总是以创伤的形式出现。 拉康借此批判了人类对符号化满足的盲目信仰,并呼吁主体直面符号界的裂缝,承认欲望的不可实现性。
什么是大他者享乐?是主体通过符号界建构的幻想,用来掩盖象征秩序本身的匮乏(lac
长江有大中
2025-02-22 02:27: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