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SunkCost)这一概念并非由某位单一经济学家明确提出,而是随着

衡晟纪要呀 2025-02-22 19:46:29

沉没成本(Sunk Cost) 这一概念并非由某位单一经济学家明确提出,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并命名的。 早期思想萌芽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他讨论了理性决策中应忽略过去成本的观点,例如: “商人在决定是否继续经营时,应只考虑未来的成本和收益,而非已投入的资金。”这一思想为沉没成本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后续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在经典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他强调了“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即决策应基于新增成本与新增收益的比较,而非总成本,这与沉没成本的逻辑一致。 赫伯特·西蒙在1957年的《行政行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中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理论,指出人类受认知局限易受沉没成本影响,例如因“不甘心”而坚持无效决策。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1945– )作为行为经济学先驱,他在1980年代的研究中系统分析了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并在《助推》(Nudge)一书中强调:“人们常因‘已经付出很多’而继续错误行为,即使未来成本远超收益。” 真正的术语普及是:罗伯特·萨缪尔森(Paul A. A. Samuelson,1915–2009)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如《经济学》第1版,1948年)首次明确使用“沉没成本”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不应影响未来决策的成本”。 沉没成本的概念源于古典经济学对理性决策的探讨,但直到行为经济学兴起后才被系统分析和命名。它反映了人类决策中常见的非理性偏差,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重要工具。 沉没成本(Sunk Cost)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它在决策中往往扮演着非理性角色,因为人们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谬误”——即因不愿承认之前的投入而继续错误的行为。 核心观点 1. 不可回收性 沉没成本是历史性的,无论未来如何行动都无法改变(例如:购买电影票的钱、已完成的装修费用)。 2. 理性决策应忽略它 真正影响决策的是未来的潜在收益和成本,而非过去的付出。例如: 1)电影开场1小时后发现无聊,是否继续看完? 2)正确做法:评估剩余时间的价值,若观影体验差,应果断离开。 3)错误做法:“已经花了钱,不看完就亏了”。 3. 常见的沉没成本陷阱 1)投资失败后追加资金(“再赌一把翻本”); 2)维持无意义的感情关系(“毕竟我们在一起这么久”); 3)坚持无效的项目(“团队付出了太多努力”)。 如何避免沉没成本谬误? 1. 明确区分“成本”与“投入” 1)成本:已发生且不可回收的资源。 2)投入:未来可调整的行动(如继续学习、转行等)。 2. 建立决策框架 1)问自己:“如果从零开始,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2)仅关注未来的增量收益(Additional Benefits)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s)。 3. 接受“止损”的勇气 警惕“不甘心”情绪,及时终止无回报的行为。 现实案例 1.商业决策:某公司研发一款失败的产品,若继续投入资金改进,可能是对沉没成本的盲目追随;正确的做法是评估市场需求,转向更有潜力的项目。 2.个人成长:一份不适合的工作,若因“已工作三年”而勉强留下,可能会阻碍职业发展;应基于未来薪资、兴趣重新选择。 总结 沉没成本本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未来如何行动。警惕被过去的付出绑架理性判断,才能做出更高效的选择。

0 阅读:11
衡晟纪要呀

衡晟纪要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