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秋,刘文典刚执掌北大教鞭,便在国学研究院撞见辜鸿铭。当这位留洋归来的辫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23 13:33:14

1917年秋,刘文典刚执掌北大教鞭,便在国学研究院撞见辜鸿铭。当这位留洋归来的辫子教授叼着烟斗踱步而来时,突然发问:"后生可晓得上古文章之道?"身着长衫的刘文典连忙躬身作揖:"学生正授建安风骨。"辜鸿铭眯起眼睛打量眼前青年,烟斗在暮色中明灭不定:"就凭你?" 【消息源自:《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碰撞与传承》】 刘文典捧着《淮南鸿烈集解》的手指微微发抖,青砖地上散落的英文词典碎片还在反光。辜鸿铭的烟斗在晨雾里划出蜿蜒的弧线,老先生突然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敲了敲紫檀木桌:"你让他们背《诗经》?"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课堂..."刘文典话音未落,茶盏碎裂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鸽子。辜鸿铭抓起摔碎的英文词典,金属书脊在空中划出银亮的弧线:"我倒要看看,这些'白话文先驱'怎么教学生读'关关雎鸠'!" 当晚北大的月亮格外清亮,刘文典在国子监的庑廊下铺开宣纸。狼毫蘸饱墨汁的刹那,砚台突然渗出北斗七星的纹路。楚辞体的反驳文章如江河奔涌,每个字都带着他在芜湖公学读书时的晨露气息。当他搁笔时,一滴墨正好落在"守旧"的尾字上,晕染成狰狞的虎爪。 胡适读到批注时,案头的白炽灯泡突然爆裂。他摸着黑字里跳动的星芒,提笔在《新青年》编辑部写下:"此乃乾嘉学派百年第一人!"油墨未干,窗外的银杏叶已铺满整个院子。 七年后的西南联大,刘文典把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藏在防空洞的砖缝里。敌机俯冲的轰鸣中,他忽然听见虚空里有声音在笑:"庄子若在,定要问你'乱世文章当何作'!"话音未落,气浪掀翻的不仅是《文心雕龙》,还有他珍藏三十年的《资治通鉴》残卷。 1949年春天的琉璃厂,刘文典在旧书堆里翻出明刻本《庄子》。当他触碰"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的刻痕时,恍惚看见辜鸿铭披着长衫站在风雪里,手里捏着那枚染血的文明杖。"你终究还是懂《春秋》的。"老者的叹息混着柳絮飘进书页,墨香里沉淀着七十年的光阴。 2005年清华园的碑前,白发学者们抚摸着"狂生刘文典"的刻字。春风掠过"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墨迹,仿佛听见当年北大红楼里的争论仍在继续。有位老教授指着《庄子补正》扉页的题字笑道:"这才是真学问——既能脚踏实地做学问,又敢仰天大笑骂苍穹。"石碑上的刻痕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刘文典当年挥毫泼墨的模样。

0 阅读:0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