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到今天,依然很多人觉得乌克兰和俄罗斯本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们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国家。 国家主权和文化认同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基于史实的分析更容易看清楚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国家: 1. 共同的历史起源:基辅罗斯与东斯拉夫人 - 基辅罗斯(9-13世纪):两者均源于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以今乌克兰首都基辅为中心)。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文化的发源地,东正教在此时期传入(988年“罗斯受洗”)。语言、宗教和早期政治传统在此阶段具有高度同一性。 - 分化开端(13世纪后):蒙古西征(1240年基辅被毁)导致基辅罗斯分裂。东北部(莫斯科公国)逐渐成为俄罗斯的前身,而西南部(今乌克兰地区)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控制,开始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轨迹。 2. 长期的分治与差异化发展 - 俄罗斯的路径(14-17世纪):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后,以东正教和专制集权为核心,逐步扩张为沙皇俄国。 - 乌克兰的路径(14-17世纪): - 西乌克兰:长期受波兰-立陶宛统治,天主教与东正教并存,农民与波兰贵族的矛盾激化。 - 东乌克兰:哥萨克社群崛起,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后,哥萨克与沙俄结盟(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东乌克兰逐渐被纳入沙俄,但保留一定自治权。 - 文化与认同分化:西乌克兰受波兰文化影响,发展出乌克兰语书面语;东乌克兰与俄罗斯融合更深,但哥萨克传统仍保留独特认同。 3. 近代民族主义的塑造(19-20世纪) - 俄罗斯帝国政策:19世纪沙俄推行“俄罗斯化”,压制乌克兰语出版物(如1876年《埃姆斯法案》),试图将乌克兰人视为“小俄罗斯人”。 - 乌克兰民族觉醒:知识分子(如塔拉斯·舍甫琴科)推动乌克兰语言和文化复兴,主张与俄罗斯的独立民族身份。 - 苏联时期(20世纪): - 1922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形式上具备“国家”框架。 - 1932-1933年“大饥荒”(Holodomor)等事件加剧乌克兰对莫斯科的离心倾向。 - 1954年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为日后争议埋下伏笔。 4. 当代独立国家的形成 -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通过公投独立(92.3%支持率),成为国际公认的主权国家。 - 民族认同的固化:30余年的独立发展、2004年“橙色革命”、2014年乌克兰危机等事件进一步强化了乌克兰的民族国家意识。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乌克兰人认同自身为独立民族。 关键争议点 - 历史叙事之争:俄罗斯常强调两者同源性,将其作为介入乌克兰事务的理由;乌克兰则更强调被帝国压迫的历史和独特认同。 - 语言与宗教:乌克兰语与俄语并存,东正教内部也存在“莫斯科宗主教区”与“基辅宗主教区”的分立。 - 学术界的共识:多数研究认为,尽管共享早期历史,但乌克兰经历了与俄罗斯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轨迹,已形成独立民族身份(如学者Serhii Plokhy的《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结论 从历史角度看,乌克兰与俄罗斯确实有共同的东斯拉夫起源,但自13世纪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分治与差异化发展,尤其在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后,乌克兰形成了独立的民族认同。因此,“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渊源,但忽视了中世纪以来的分化过程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现实。当代乌克兰与俄罗斯应被视为两个拥有各自主权和民族认同的国家。
俄乌冲突打到今天,依然很多人觉得乌克兰和俄罗斯本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们完全
冰彦与趣事
2025-02-23 14:33:19
0
阅读:63
微風中的雨
其实吧 把俄罗斯人视为北方汉人,把乌克兰视为南方汉人,泽连斯基一伙视为湾湾,就能理解俄乌关系了
用户10xxx64 回复 02-24 10:07
从我们的角度看 ,大毛是我们的死敌!所以说必须支持乌克兰,干死大毛,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