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名地下党因扛不住酷刑向敌人屈服,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将其抓住,当年被他出卖的同志却赶来解救:他不是叛徒…… 这位地下党名叫王培森,当时他遵循组织命令,在河北武邑一带活动,主要负责帮各地下党小组传递情报。 王培森是名老地下党了,敌后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并且性格沉稳谨慎,曾多次在敌人的阴谋诡计下逃脱。 但王培森能躲过敌人的阴谋诡计,却躲不过自己人的背叛,1943年,因被叛徒出卖,王培新不幸被捕。 当时,王培森按照上级指示,前往了一处联络点传递情报,这处联络点位于闹市之中,明面上是一家茶馆。 王培森此前曾多次来茶馆传递情报,对于茶馆内的情况非常熟悉,跟茶馆老板和伙计更是熟人,有时候即便没有情报需要传递,王培森也会来茶馆坐上一会儿,一边喝茶一边跟老板唠唠嗑。 正因对茶馆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当王培森步入茶馆后,立马就察觉到了不对,只见平日里热闹无比的茶馆内,竟然一个客人也没有。 更奇怪的是,不仅没有客人,就连茶馆的老板和伙计都不见了踪迹,本来茶馆老板常坐的位置,则坐着一个看起来很严肃的陌生人。 王培森有着丰富的敌后工作经验,他在看到茶馆内的情况后,便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当即就准备转身离开。 结果转过身后,却惊讶发现身后不知何时竟站了好几个人,更让王培森惊骇的是,这些人的手上都拿着枪,并且将枪口对准了他。 看着黑洞洞的枪口,王培森反应过来了,这些人肯定是敌人,并且他们应该早就包围了茶馆,就等他自投罗网了。 同时,王培森还意识到,肯定有自己人叛变了,并且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要跟他接头的人,否则敌人不可能提前在茶馆周围设下埋伏。 想清这些后,王培森明白自己多半是栽了,因为那个接头人是知道他真实身份的,他根本就没有狡辩的余地。 不过,虽然清楚狡辩可能无用,但王培森抱着试一试又不亏的想法,还是将自己伪装成了来茶馆喝茶的客人,祈求敌人放过。 结果敌人根本不听王培森的辩解,直接就将王培森带到了审讯室,拿出各种刑具招呼王培森,显然,王培森想的没错,敌人确实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 明白狡辩无用后,王培森便不再求饶了,他闭上嘴默默忍受着敌人的残忍折磨,同时在心底不断催眠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只是疼一疼而已,忍忍就过去了,千万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 在这种自我催眠下,王培森连续挺了好几天,可最终还是没能挺住,王培森高看了自己,他发现这种折磨简直比死还可怕。 实在扛不住酷刑折磨的王培森,选择了屈服,他向敌人求饶,恳求敌人不要再折磨他了,他什么都愿意交代。 在王培森求饶后,敌人便不再折磨他,转而追问我党秘密据点的位置,王培森听后沉默良久,直到敌人失去耐心,再次拿起刑具后,王培森才开口说出了一个地点:孔屯村,王家大院。 王培森并没有撒谎,这个地点确实是我党的秘密据点之一,不过这个据点有些特殊,它平日里处于闲置状态,只有我党同志准备开展宣传革命活动时,才会有同志来这里。 而根据王培森掌握的信息,这段时间并没有革命活动需要开展,所以这处据点目前应该是空无一人的状态。 王培森确实不想再被敌人折磨了,但更不想背叛组织出卖战友,所以他故意将这个无人的据点告诉了敌人。 在王培森看来,敌人知道了这个据点并不会对我方同志造成太大的伤害,只要之后他及时将这处据点已经暴露的消息传递回去,我方同志自然就不会再来这处据点了。 然而,当王培森带着敌人来到这处据点搜查时,却发现了不对,他发现平日里负责看守据点的村民,神情竟然非常紧张。 这让王培森意识到,此时据点内很可能正藏有我方同志,意识到这点后,王培森立即下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宁死也不能让敌人抓到我方同志。 于是,在敌人准备对据点展开搜查时,王培森悄悄后退了几步,然后大喊了一声吸引敌人的注意,等敌人转头看过来后,王培森转身就跑。 看到王培森竟然跑了,敌人哪里还顾得搜查据点,连忙向着王培森逃跑的方向追去,而敌人前脚刚离开,藏在据点内的我方同志就立马转移了。 另一边,本来是想吸引敌人注意给我方同志争取转移时间的王培森,在村子里绕了一会儿后,惊讶发现敌人竟然追不上他。 王培森估摸了下时间,觉得据点内的我方同志应该已经安全转移了,于是不再跟敌人兜圈圈,直接仗着对地形的熟悉,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王培森成功逃脱,而自此以后,王培森就销声匿迹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培森才悄悄回到了老家。 而他刚回到老家,就被乡亲们给抓住了,在乡亲们眼中,王培森是向敌人屈服的可耻叛徒,应该将他枪毙。 不管王培森如何解释,乡亲们都不肯相信,直到当年那些藏在据点内的我方同志得知消息,帮王培森解释后,乡亲们才终于相信他没有叛变。 文/西凉烟雨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