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冲向全球票房第7 看哪吒2,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了?
最近网络上的很多小视频,强行将看哪吒2与爱国人设绑定,有些公司甚至打着爱国的旗号去组团看电影!当《哪吒2》的观影券被强行与五星红旗捆绑,当影院座位被架上道德审判的高台,一场关于爱国主义的荒诞剧正在上演。某些人挥舞着"不看不爱国"的道德大棒,将文化消费异化为爱国考核,这种做法让人反感。
当人们为《哪吒2》贴上“文化输出胜利”的标签时,却选择性忽略了其票房的97%来自中国本土市场。与其说是“征服世界”,不如说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爆发。更讽刺的是,某些自媒体将各省票房排名作为“爱国指数表”,痛批上海观众“崇洋媚外”——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与百年前“华夷之辨”的思维桎梏何其相似?
《哪吒2》的成功本质是商业片的胜利,而非意识形态的凯旋。导演饺子耗时五年半,集结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工作人员,打磨出1900个特效镜头。这种“长期主义”的匠心,才是票房奇迹的根基。然而,资本与舆论却将“爱国流量”视为票房密码:片中“绿牌=西方绿卡”“玉虚宫影射五角大楼”等隐喻被刻意放大,社交媒体上“嘲讽丑国”的爽文式解读铺天盖地。当电影被简化为“反西方符号”,观众的情绪价值便成了资本收割的韭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爱国绑定”正在异化为新型道德暴力。有网友统计发现,春节档同期上映的《蛟龙行动》《唐探1900》均以“剑指西方列强”为卖点,仿佛不踩一脚“丑国”就拍不出好电影。这种创作风向,与其说是文化自信,不如说是文化自卑的逆向投射——若中国电影真已“站起来”,何需靠贬低他者证明自身价值?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要靠票房数字自证。日本动漫风靡全球,但日本人不会因《鬼灭之刃》票房登顶而高喊“和魂崛起”;迪士尼拍《花木兰》,美国人也不会将其视为“东方文化臣服”的象征。反观我们,一部商业片的成功就被渲染成“大国叙事”,恰恰暴露了内心的不安全感。
健康的爱国表达,应建立在尊重创作规律与市场理性之上。《哪吒2》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中国观众愿为优质内容付费,中国团队有能力打造世界级特效工业。若因此陷入“票房民族主义”的狂热,甚至将娱乐消费异化为身份政治的工具,才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