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从战场归来陈毅,终于见到了张茜母子仨,2岁的陈丹淮见到了一个穿军装的“陌生”人,吓得往妈妈的背后躲…… 1943年秋,丹桂飘香,赊贻县的新四军医院内,一名疲惫的医生刚刚结束了紧张的手术。他是来自奥地利的罗生特,身着手术服的他在手术室内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时光。随着手术顺利完成,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摘下口罩和手套,走向窗边。罗生特摸索着从口袋里拿出香烟,却因手指的颤抖迟迟点不着火。就在此时,一只手伸了过来,递给他一个打火机,打火机上还冒着微弱的火苗。
罗生特抬头一看,竟是陈毅元帅站在他身旁。他告诉陈毅:“你太太的生产非常顺利,母子平安!”听到这个消息,陈毅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展现出久违的笑容:“太好了!我也当爸爸了!谢谢你,罗生特!”
然而,罗生特却摆了摆手,表示:“要谢也该谢你的太太,她才是最辛苦的。快去看看她和孩子吧,我已经看到护士把她们推出来了。”陈毅点点头,告别了罗生特,快步走向病房。
进入病房,陈毅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张茜,脸色苍白,虚弱的模样让他心疼不已。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似乎从未停歇,陈毅轻轻走上前去,温柔地为她擦去额头的汗水。张茜艰难地露出一丝笑容,轻声问道:“孩子呢?他怎么样?”陈毅松了口气,答道:“孩子很好,医生说他很健康,将来肯定会长成个大个子。”
张茜似乎有些不放心,她继续问道:“把他抱来我看看。”陈毅小心翼翼地走到一旁,将睡在婴儿床里的孩子抱起,手指轻轻托住孩子的身体,生怕稍一用力会伤到他。那双曾握过无数枪械的手,此刻托着的是自己的亲骨肉,陈毅的心情既紧张又温柔。
张茜看着怀里的孩子,眼中满是温柔与喜悦。她轻声询问:“你打算给他取什么名字啊?”陈毅沉思片刻,望向窗外,透过窗户,他看到外面桂花树上,金黄的丹桂正在飘香。他不禁想起了自己所追求的那场革命:“我们从事的是红色的革命事业,将来肯定要建立一个红色的国家。”他继续说道:“不如,给他取个和红色有关的名字吧。”
张茜似乎有些好奇,追问道:“那你觉得什么名字好呢?”陈毅眼神坚定地看着窗外的桂花,心中早已有了决定:“橘生淮南,丹桂飘香,就叫他丹淮吧!这样他也能记住这个出生的地方。”这个名字不仅包含了他们革命理想的象征,也寄托了他们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然而,时局依然严峻,战争的步伐未曾停歇。陈毅虽然是刚刚成为父亲,但他的责任远不止于家庭。刚出医院,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战场。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陈毅作为新四军的指挥官,从前线凯旋而归。久别重逢,陈毅急切地盼望与妻儿团圆。
阔别两载,当陈毅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妻儿平安,而今终于梦想成真。妻子张茜泪眼婆娑,紧紧拥抱久别的丈夫。3岁的大儿子陈昊苏欢天喜地,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扑进父亲的怀抱。 然而,2岁的小儿子陈丹淮却有些怯生生的,躲在母亲身后,瑟瑟发抖。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小家伙感到非常害怕。毕竟,陈丹淮出生时,陈毅只匆匆见了一面,随即奔赴前线。两年的光阴,孩子已经从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了蹒跚学步的幼童。 陈毅见状,慈爱地蹲下身子,柔声安抚道:"孩子,别怕,爸爸回来了。"说着,伸出双手想要抱抱小儿子。谁知陈丹淮吓得一头钻进妈妈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张茜连忙解释:"丹淮,这是你爸爸呀,不要害怕。" 即便如此,陈丹淮仍旧不肯松手。他紧紧攀着母亲的肩膀,泪水涟涟,一双大眼睛警惕地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父亲。在孩子的印象中,爸爸不过是母亲口中常常提及的名字,照片里一个模糊的影像。如今真人就在眼前,反而让小家伙感到无所适从。 那次短暂的重逢,是战争年代无数军人家庭的缩影。因为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无数革命先辈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