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章太炎一边大骂“袁贼”,一边抡起手杖,将袁世凯总统府的器物砸得稀巴烂

蜀山史道 2025-02-24 09:56:53

1913年,章太炎一边大骂“袁贼”,一边抡起手杖,将袁世凯总统府的器物砸得稀巴烂。袁世凯听之任之,躲在屋里,就是不敢出来。 1913年,中华民国的政局动荡。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政治手腕,逐步掌控了大权。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革命学者,章太炎与其他革命党人一样,对这种局面深感忧虑。 此时的章太炎虽然身居总统府高等顾问之职,但这个职位更像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虚衔,反而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袁世凯背离民主共和理念的种种行径。 袁世凯为了巩固政权,开始实施严厉的新闻管制。许多报社被查封,革命党人的言论活动被严密监控。更令章太炎愤怒的是,他的几位学生因发表批评政府的文章被秘密逮捕。这些年轻人大多是饱含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与老师章太炎一样,都期望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得知学生被捕的消息后,章太炎决定亲自前往总统府讨个说法。然而,袁世凯早已下令,严禁章太炎入府。不仅如此,还特意嘱咐警卫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种软性监控反而更加激怒了性情刚烈的章太炎。 1914年1月的一天,章太炎第一次来到总统府,手持一尺五寸长的名片,要求见袁世凯。从早到晚,他都没能见到这位躲在府内的大总统。第二天,章太炎携带了一些证据材料,再次来到总统府。这些材料记录了袁世凯政府违背民主原则的种种行径,但依然无法见到袁世凯本人。 到了第三天,章太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一边高声痛骂"袁贼",一边抡起手杖,将总统府招待室内的器物砸得稀巴烂。面对这种情况,袁世凯依然躲在府邸深处,就是不敢露面。最终,在京师军政执法处长陆建章的处置下,章太炎以"疯子病发违禁"的罪名被软禁起来。 事后,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许多人对章太炎的勇气表示钦佩,也有人认为这是文人的书生意气。但无论如何,这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故事。 章太炎被软禁在北京龙泉寺后,袁世凯对他的待遇可谓优厚。每月500元的费用远超当时普通警察4元的薪水,甚至比大学教授400元的月薪还要高。负责看管的陆建章还骑马在前为他开道,以示恭敬。这种待遇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人都在猜测袁世凯为何如此优待一个"囚徒"。 然而,优渥的物质条件并未让章太炎屈服。在软禁期间,他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表达着对袁世凯的不满。他在住所的门窗、桌椅上到处写满"袁贼"二字,还用手杖击打这些字迹,称之为"鞭尸"。不仅如此,他还会将写有"袁贼"的树皮投入火中焚烧,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 在这段特殊的囚禁生活中,章太炎表现出了另一面的性格特征。他一口气雇佣了十多个厨子和仆人,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他要求仆人们必须称呼他为"大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还要向他行跪拜礼。 这些规定都要经过签字画押,违者轻则罚跪,重则罚款。这种看似怪异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传统礼制的坚持。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全国各地,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响。革命党人虽然不便公开声援,但暗中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着对章太炎的支持。知识分子群体更是将他视为反抗强权的典范,在私下交流中经常提及这件事。即便是一些原本对章太炎不太认同的人,也开始对他另眼相看。 在这段软禁时期,章太炎并没有虚度光阴。他利用这段时间编纂了《章氏丛书》初编,继续发挥着他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直到袁世凯去世后,他才重获自由。这场持续两年多的软禁经历,不仅没有打垮章太炎,反而让他在民间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章太炎以一己之力对抗强权,既不屈服于高压,也不因优渥待遇而改变立场。 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6年,当这位斗士在苏州离世时,他的学生周作人与钱玄同等人以"素王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后必有达人"的挽联,表达了对这位师者的最高敬意。

0 阅读:197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