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主任张金哲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家长的同意,拿着手术刀就向一名“双头怪婴”的脑袋切去,就是这一刀,让原本冷清的小儿外科从此名声大振。 1920年,在河北宁河县的一个盐业大家族中,张金哲呱呱坠地。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的人物,从小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展现出非凡的机械天赋。家族拥有一个维修制盐工具的小厂,年幼的张金哲最爱钻进厂子里摆弄各种工具,对机械结构充满好奇。 抗战爆发后,张金哲面临求学的艰难选择。彼时日军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许多学校都被日本人控制。出于对侵略者的痛恨,张金哲坚决抵制进入日本人创办的学校。全国仅剩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天津工商大学三所学校不受日本控制。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被燕京大学录取,踏上了医学之路。 有趣的是,张金哲最初的志向并非行医。受童年机械兴趣的影响,他曾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命运的河流总有意想不到的转弯。一本书中"宁为良医,不为良相"的句子深深触动了他,促使他选择了医学专业。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金哲来到北京,进入中央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实习医生。在这里,他踏上了真正的医学实践之路,却也亲眼目睹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 有一天,他的一位老师的小女儿被送进医院,需要紧急手术。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没有新生儿外科手术麻醉的先例和经验,小女孩最终在张金哲面前停止了呼吸。 这个刻骨铭心的瞬间,让张金哲意识到:并非这些手术不能做,只是因为没有人尝试过。这种认知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方向,促使他决心投身小儿外科领域。 在这段时期,张金哲有幸接触到了几位来华的苏联医学专家。这些交流不仅带给他先进的医学理念,更让他意识到医学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发展。 他从苏联专家那里学习了系统的外科理论,同时也认识到中国儿童的身体特点与西方存在差异,需要发展适合中国儿童的治疗方案。这些思想的碰撞,为他日后形成独特的小儿外科理念奠定了基础。 1948年,一场灾难袭击了全国的新生儿。一种名为皮下坏疽的传染病大规模爆发,染病的婴儿在两到三天内后背就会化脓,死亡率高达100%。 张金哲投入到孤军奋战的研究中。他翻阅古今中外医书,日夜观察病例,试图找到突破口。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想到了一种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细菌扩散到全身前,切开伤口排出脓血。今天看来,这是个简单的方法,但在当时却无人敢尝试。 当张金哲向医院领导和同事提出这个方案时,遭到了普遍质疑。没有人愿意冒险尝试,甚至有些患儿家属听闻这种方法后,不仅不理解,还对张金哲进行了殴打。 他刚出生三天的女儿也感染了皮下坏疽。面对妻子的担忧,张金哲做出了艰难决定:用自己的女儿试验这个方法。"不救也是死,救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这是他与妻子的共识。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脸色也恢复红润。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拯救了他的女儿,更创造了中国第一例婴儿皮下坏疽成活的医学记录。 这一事件在医学界引起轰动,虽然赞誉声中也夹杂着质疑,但张金哲的勇气和医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治疗方法开始在全国推广,拯救了无数新生命。 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决定设立小儿外科。张金哲主动请缨,担任了这个新成立科室的主任。然而,他面临的是一片荒芜:科室几乎一无所有,既缺设备,又少人才。 刚成立的小儿外科只有几张病床,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大多数成人外科的手术器械根本不适合用于幼小的患儿身上。 这一时期,张金哲想到了一个独特的方案——战后物资回收改造计划。他带领团队走访军队医院,收集那些即将淘汰的战场救护设备,然后根据儿童的身体特点进行改造。 一些轻型担架被改装成儿童专用手术台,战地急救箱被改造成便携式儿科急救设备。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金哲开始摸索出他著名的"北京三绝"技术——"基加局"、"扎头皮"和"摸肚皮"。这三种技术针对儿童解剖特点,巧妙地解决了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关键难题,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患儿生存率。 1950年底,北大医学院小儿外科接诊了一个罕见病例——一对头部相连的双胞胎婴儿,被送医时已出生三天。这类患儿在医学上被称为"颅联体婴",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几乎没有成功分离的先例。 就在各方争论不休时,张金哲做出了一个震惊医学界的决定。 不顾众人劝阻,甚至没有等到家长的最终同意,张金哲拿起手术刀,坚定地向"双头怪婴"的连接处切去。 手术过程惊心动魄,张金哲运用了他改良的多种手术器械,包括后来闻名的"张氏钳"的雏形。他创造性地应用了一种适合新生儿的麻醉技术,大大降低了麻醉风险。整个手术持续了近五个小时,最终成功将两个婴儿分离,且双双存活。 1997年,张金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获得了素有小儿外科"诺贝尔奖"之称的丹尼斯布朗奖。
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主任张金哲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家长的同意,拿着手术
蜀山史道
2025-02-24 09:57:56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