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吴逸志去参加罗卓英的追悼会时,突发心梗而死。薛岳说:“我最好的参谋长,就这样走了,真让人伤感。” 一句伤感道尽了对老友离世的悲痛,也饱含着对吴逸志一生功绩和晚年遭遇的复杂情感。 当年刚从军校毕业没多久,年纪轻轻的吴逸志就追随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在黄埔军校当教官那会儿,吴逸志就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理论水平,给未来的领们传授了不少实战经验。 更巧的是在军旅生涯中,吴逸志还结识了一位重要的战友,那就是薛岳,他们俩都是广东老乡,又都曾在国民革命军中青年时期,惺惺相惜。 1920年吴逸志担任机枪连连长,薛岳是中尉排长,两人一起在部队里摸爬滚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后来的东征、南征、北伐,吴逸志都积极参加,军事本领也在战火中不断提高,国民政府为了培养更多军事人才,还特地选派他到德国深造。 在德国吴逸志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还自费游历多国,增长见识,可以说,他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战经验,还是个海归。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危难之际,他临危受命应老同学的邀请,回到祖国放弃身为高级人才的美好前程投身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薛岳人称老虎仔,打仗勇猛,作风强悍,而吴逸志,显得沉稳内敛,善于思考,两人性格迥异,却在战场上形成了绝佳的互补。 薛岳冲锋陷阵,吴逸志运筹帷幄,珠联璧合,所向披靡,1938年的德安战役就是他们合作的经典之作。 日军叫嚣着要一个月拿下南昌,气焰嚣张,二人冷静分析,制定战略,成功让日军的大话变成一空话。 在麒麟峰争夺战中,日军甚至用了毒气弹,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士们浴血奋战,硬是把阵地给夺了回来。 这场战争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也让吴逸志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再后来就是著名的长沙会战,薛岳和吴逸志采取后退决战的策略,你进我退,诱敌深入,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内外夹击。 第一次长沙会战,就打了个漂亮仗,歼敌数万,取得大胜,蒋介石亲自飞到湖南嘉奖薛岳和吴逸志,还任命吴逸志为战干团教育长,专门培养军事干部。 正当吴逸志在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却悄然降临,这风波就出在他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封信上。 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吴逸志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能和盟军协同作战,在亚洲开辟新的战场,就能有力地牵制日军,减轻中国战场的压力。 所以他建议在福建、浙江沿海等地开辟新战场,同时在印度、缅甸等地对日军进行反击。 他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一下子就得到了白崇禧、张治中、陈诚等高级领的好评,甚至连蒋介石也觉得有点意思。 受到鼓励的吴逸志,干脆把这份方案翻译成英文,直接呈交给了盟军,罗斯福总统仔细看完这份意见书后,非常欣赏吴逸志的战略眼光。 罗斯福还特地给吴逸志打了个电话,表扬了他的努力,吴逸志兴冲冲地把罗斯福表扬他的事告诉了蒋介石,本以为会得到嘉奖,没想到蒋介石突完勃然大怒。 原来当时蒋介石正和美国驻华代表史迪威闹矛盾,两人关系紧张,吴逸志越过蒋介石,直接和罗斯福联系,在蒋介石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触碰了他的逆鳞。 蒋介石这个人,权力欲极强,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听指挥,越级汇报,吴逸志这一举动,是犯了大忌。 昔日风光无限的抗日名将,转眼间成了阶下囚,好在老战友薛岳念及旧情,四处奔走,为吴逸志求情。 最终在薛岳的积极营救下,吴逸志总算捡回了一条命,没有被判死刑,但也丢了官职,职务全无,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他的遭遇在历史上其实屡见不鲜,岳飞精忠报国,抗金有功,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风波亭含冤。 吴逸志和岳飞,虽然时代不同,遭遇各异,但都是功臣蒙冤,还有汉朝的汲黯,也是以直言敢谏出名,多次批评汉武帝。 虽然没有被杀,但也因此被疏远,仕途受阻,可见在权力下,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确实往往命运多舛。 有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解锁更多好的内容,谢谢你的支持! 信源 林韩璋.丰顺人文录.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8.115-116 《丰顺县志》第七篇人物——第一章人物传——第二节近现代人物(第1050页):吴逸志.广东省情网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