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哪吒2》,我又去追了《哪吒1》, 发现1和2是一脉相承、相互照应的关系,这才明白里面的很多因果。 比如:哪吒和敖丙为什么能成为那么好的朋友!原来,孤独的人更容易被感动,也更容易因为感动而为对方拼死一搏! 比如:也知道了为什么哪吒那么好的家世,他是魔丸转世?为什么东海龙王被无量仙翁一句没有证据的问话而自感惭愧,原来是因为当年偷了属于哪吒的灵珠而心虚! …… 这些当然体现了创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佩服。但其实,让我更有感触的是:《哪吒1》里传达了比2更智慧的对孩子的培养理念:先培养技能,再培养心性。两者都养成后才能让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 原本,哪吒的父母是这么交代太乙真人的! 可没想到,哪吒淘气,在跟着太乙真人学到了一些仙家技能后,他实在憋不住,没等师傅培养她的心性,他就溜出去了! 果然,因为心性不成熟,他被人一冤枉,就沉不住气!他魔丸本性暴露,杀气冲天! 他原本是好心,赶走海夜叉,救了小女孩,可是因为被村民的冤枉激怒后,他打伤村民,破罐破摔、不顾后果……差点毁了整个陈塘关,导致村民们对他更加痛恨。 刚好到他三岁生辰,天劫要来收他。这似乎相应的魔丸的命运。 但是,退一步想:如果当初哪吒学完技能后没有逃出去,而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还能再坚持磨炼心性,让自己不那么急性子、而是更加有耐性、有钝感力、或者更强的心理弹性……是不是,后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他的命运也会不一样? 命运,更多的是跟心性相关的,哪吒的天劫命运,是因为他的心性还不够稳重! 那么,这里的心性,是不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一个人遇事冷静、不激惹,而能平稳处理危机、化解危机的能力? 如果是的,那创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个人能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除了必要的社会谋生技能,这是基础,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是关键!因为他会直接决定你把技能用向什么地方!
有些细节没注意啊,再看哪吒2亿遍吧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