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多前,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绝,没想到7年后,她竟被选上美国杰出外籍院士,面对外界的舆论,她安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2007年,一个名字——李爱珍,在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上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炸开了锅。 这位在国内默默无闻,甚至连院士评选都屡屡碰壁的科学家,怎么就成了美国人眼中的“香饽饽”?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30年代,李爱珍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从小就对“家国”二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战后回国,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科技人才,彼时,半导体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荒芜,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或许冥冥之中,她与半导体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50年代,响应国家“科技报国”的号召,李爱珍一头扎进了半导体研究,条件有多艰苦?实验室里,设备老旧,经费紧张,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她没有退缩,带着一帮年轻的科研人员,硬是凭着“一穷二白”的条件,搞出了中国第一台半导体设备。 这其中的辛酸,大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台设备,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起点。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李爱珍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高水平论文、核心技术专利,一项项成果,都凝结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国半导体技术从蹒跚学步到走向世界的历程。 可以说,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拓荒者,奠基人,按理说,凭着这些实打实的贡献,评个院士应该不成问题吧? 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她的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爱珍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四次铩羽而归。 与此同时,一些在业内人士看来贡献远不如她的人,却顺利当选,这其中的门道,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是学术水平不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大家都懂的。 2007年,李爱珍再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玩笑,也给了中国科学界一记响亮的耳光。 就在这时,美国科学院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授予她外籍院士称号,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质疑她的“忠诚度”,网上甚至出现了各种难听的言论。 李爱珍的回应很干脆:“我是中国人,中国就是我的家,”她没有被这些流言蜚语击倒,也没有被美国的优厚待遇诱惑,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国内,为祖国的半导体事业贡献力量。 她心里清楚,自己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国家的培养,荣誉也好,头衔也罢,都比不上踏踏实实地为国家做贡献。 李爱珍的故事,戳中了中国科研体制的痛点,一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在国内屡遭冷遇,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我们不禁要问,院士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贡献,还是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茅台院士”、“烟草院士”的出现,更是让人对院士的含金量产生了怀疑。 新时代,国家大力提倡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发现、培养、使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不能再让“李爱珍们”寒心,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科研环境,让每一个有贡献的科学家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荣誉。 李爱珍的两次选择,一次是选择投身半导体事业,一次是选择坚守科研初心,这两次选择,都展现了她对国家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
电视上看着一般般,真人巨漂亮。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