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年,宋庆龄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当时,工作人员整理她的遗容时,发现她早已病入膏肓。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与世长辞,享年88岁。按照她生前的嘱托,遗体火化后骨灰被运往上海,安葬在虹桥路的宋氏墓地。 就在宋庆龄去世后不久,工作人员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黑色角柜。打开一看,里面竟然装着宋庆龄一生中最为珍视的几件物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宋庆龄亲笔书写的《广州蒙难记》。这本书详细记载了1922年6月16日,孙中山被时任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总统府的惊心一幕。在随从卫队的掩护下,孙中山只好携妻子宋庆龄仓皇逃离广州。也正是因为这次意外,宋庆龄不慎流产,从此再也没能生育。这本亲历实录,承载了宋庆龄对已故丈夫孙中山的无限追思。 另一件珍品,是毛泽东亲笔签名的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原来,这部选集还有一段特殊的渊源。当年,宋庆龄曾将自己编选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赠与毛泽东。毛泽东对此十分感动,特意将签名选集作为回礼赠予宋庆龄,并附上一封亲笔信,表达謝意:"承赠大著《为新中国奋斗》,极为高兴,谨致谢意。另承赠他物,亦已收到,并此致谢!"宋庆龄一直珍藏着这本选集,视如珍宝。 角柜中还有一张泛黄的16开纸,虽然其貌不扬,但却代表着宋庆龄与周恩来深厚革命情谊的见证。仔细端详,原来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974年国庆25周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词!当年,已经卧病在床的周恩来不顾医生反对,执意出席国庆招待会并致辞。宋庆龄虽已80高龄,却也挣扎着参加了招待会,就是为了能见周恩来一面。会后,宋庆龄小心翼翼地将周恩来的祝酒词收藏起来,视若珍宝。直到去世,她都一直带在身边。 宋庆龄和周恩来的友谊,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1924年秋天的一天,26岁的周恩来奉命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时的周恩来意气风发,在黄埔军校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王逸常后来回忆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蓬勃开展,他待人接物得体周到,遇事更是处理得水到渠成。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内的严重分化,宋庆龄与大批国民党左派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予以谴责和抵制。武汉政府的汪精卫也发动了反共政变,宋庆龄更是毅然决然地宣布与其决裂。八七会议后,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尽管宋庆龄没有直接参与,但还是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名义,与毛泽东等人联名通电,对起义表示支持。自此之后,不管政局如何变幻,宋庆龄都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积极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 抗战爆发后,宋庆龄与周恩来时隔十年,终于在1937年于上海相见。宋庆龄得知周恩来即将到访,激动不已,早早就在家中恭候。7月11日,周恩来在林伯渠、博古的陪同下如约而至。宋庆龄与周恩来畅谈国共合作抗日的种种话题,宋庆龄还仔细审阅了周恩来准备交给蒋介石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对其内容表示赞同和支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筹建新政权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急需各方贤达之士的参与和助力。宋庆龄作为国共两党都十分敬重的民主人士,自然成为了最理想的人选。 当时,宋庆龄正居住在上海。1949年1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了一封远从西柏坡寄来的电报。发报人正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电报中殷殷邀请宋庆龄来北平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读罢电文,宋庆龄心潮澎湃。一方面,她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却也心存顾虑:时隔多年重返北平,面对家人的新旧立场,宋庆龄一时拿捏不定。 于是,宋庆龄先回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封信。她坦陈自己身体抱恙,难以即刻启程,但会永远追随革命的脚步。 中共领导人对宋庆龄的决定表示理解。新中国筹建在即,争取宋庆龄的支持十分必要。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再次给宋庆龄写信,诚恳盼望她能北上赴会。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宋庆龄最终决定应邀进京。周恩来得知后十分高兴,立即着手为宋庆龄的北上之行做各项准备。为保证宋庆龄的安全,行程一直严格保密。周恩来还亲自挑选了一处颇具特色的西式洋房作为宋庆龄在北京的住所。一切就绪后,他专程致电邓颖超说:"房子已准备好,我方去看过,较重庆、上海常去的两处都大。" 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等人的陪同下登上北上的列车。刚刚进驻北平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得知宋庆龄即将抵达的消息后,亲自到车站迎接。28日,伴随着汽笛长鸣,列车缓缓驶入北平站。望见月台上等候多时的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激动地走下车厢。毛泽东紧紧握住宋庆龄的手,亲切地说:"欢迎你,欢迎你,这一路上辛苦了!"宋庆龄热泪盈眶地回应:"谢谢你们的邀请,我向你们祝贺!" 从此,宋庆龄就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周恩来也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宋庆龄的工作和生活。
在1981年,宋庆龄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当时,工作人员整理她的遗容时,发现她早已病
熹然说历史
2025-02-25 21:12:5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