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偿失的关家垴战斗,129师损失惨重,刘伯承感到特别憋屈,四年后针对“关家垴”战斗做的一次总结,却引出了一场大风波…… 1940年10月,八路军根据地的深处,一支日军部队悄然潜入。这是日军冈崎大队,约500多人的兵力,胆大包天地闯入了八路军的腹地。当这个消息传到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耳中时,他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愤怒——日军的嚣张气焰已经到了如此地步,竟敢小股部队深入我根据地挑衅! 关家垴,这个地势险要的高地台地,成为了冈崎大队的落脚点。地形上的优势让日军占据了天然的防御工事:高地易守难攻,进攻方需要仰攻,这对于武器装备本就处于劣势的八路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很快判断出,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当彭德怀下达围歼冈崎大队的命令时,129师和386旅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然而,战局的发展并不顺利。386旅旅长陈赓在战斗中发现,日军凭借地形优势和火力配合,给八路军造成了严重伤亡。 此时,刘伯承和陈赓经过分析,认为应当改变策略。两人找到前线指挥的彭德怀,提出了撤围的建议。 然而,彭德怀听后勃然大怒,当场拒绝了两人的建议。彭德怀坚决要求:"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关家垴,吃掉日军冈崎大队!" 刘伯承不服,与彭德怀进行了激烈争执。在他看来,彭德怀是在"负气蛮干",这种做法早晚会把八路军的家底拼光。他坚持认为,应该按照毛主席的游击战方针,避免与装备占优势的日军正面硬拼。 争吵越来越激烈,彭德怀气得脸色铁青,甚至威胁要撤了129师的番号,还放出狠话:"杀头不论大小!"这句话表明了彭德怀当时的决心和怒火,也反映了战场形势的紧张。 幸好在场的邓政委及时出面调解,避免了指挥层的更大分歧。最终,刘伯承虽然内心极不情愿,但作为一名军人,还是服从了彭德怀的命令,率领129师继续战斗。 接下来的战斗异常惨烈。为了拿下关家垴,八路军战士们不畏牺牲,一次次向高地发起冲锋。日军凭借地形优势和火力优势,给八路军造成了沉重伤亡。129师的战士们前仆后继,有的连队伤亡过半,有的排甚至几乎全部牺牲。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八路军终于攻下了关家垴,重创了冈崎大队。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实在太大——八路军伤亡达2000多人,而日军冈崎大队的总兵力不过500多人。虽然达成了战略目标,但如此悬殊的伤亡比例,让这场胜利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战斗结束后,刘伯承看着伤亡名单,心如刀割。129师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部队,这些战士大多是经过长征考验的宝贵骨干。一场战斗损失如此之重,对于八路军这样一支弱小的军队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刘伯承感到特别憋屈——他预见到了这场战斗的惨烈,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却未能改变战斗的走向。 1945年,抗日战争已近尾声,延安专门召开了一次"华北工作座谈会",目的是总结八路军敌后抗战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本是为了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却意外地揭开了四年前关家垴战斗的旧伤疤,引发了一场震动延安的争论风波。 会议桌上,不少人对彭德怀在关家垴战斗中的指挥决策提出了尖锐批评。批评的焦点集中在一点:彭德怀当年在气头上逼着129师强打硬攻关家垴,违背了毛主席的作战方针,使得八路军付出了2000多人的惨重伤亡。这种以攻坚战的形式与日军正面作战,本就不符合八路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何况打得如此惨烈、损失如此之大,显然是八路军输不起的作战方式。 更严厉的批评者甚至将彭德怀与刘伯承当年在关家垴前线的那场争吵拎了出来,复盘检讨,并给彭德怀扣上了"专权独断、负气蛮干"的大帽子。他们指责彭德怀无视关家垴地形易守难攻、日军占据火力优势的客观情况,在可能造成部队巨大伤亡的情况下,仅凭一时怒气下达死命令,让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与日军死打硬拼。 会上有人提出:如果当时能够听取刘伯承、陈赓等人的撤围建议,八路军的有生力量本可以得到保存,完全可以避免那样惨重的伤亡。这样的说法,确实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会议上的讨论越发热烈,各方观点交锋。出人意料的是,当年坚持死打关家垴的彭德怀,此时却表现出了难得的自我反思精神。在他后来的自述中,彭德怀承认关家垴战斗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其列为自己军旅生涯中的一个败仗。这种诚恳的自我批评态度,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而作为当年极力反对打这场仗的刘伯承,也没有借机发难或兴师问罪。他更多地是从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的角度,总结这场战斗的教训。刘伯承认为,八路军作为一支相对弱小的力量,更应该珍惜每一位战士,特别是那些经过长征考验的骨干。关家垴战斗的惨痛教训提醒我们,战争决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凭一时冲动。 座谈会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共识:无论是彭德怀的立场还是刘伯承的观点,殊途同归的结论是关家垴战斗确实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役。这场战斗虽然在战略上震慑了日军,但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不符合保存革命力量的长远利益。
关家垴是政治仗,日军区区一个大队就敢在根据地横冲直撞。不打掉他,根据地永无宁日,最大的问题是打法。敌聚险阻,地形不利,蛮干了。
我本凡人
可就是这个蛮干,自关家垴战斗以后,日军一个大队的及以下人,就没有再次敢深入八路军根据地了。名义上的损失惨重,却换来了根据地的平安。
用户66xxx82
这场战斗必须要打。彭总绝定是对的,后来日军很嚣张。战术出了问题:第一出了叛徒;第二反击部队展开不坚决,日军枪战有利位置并修建了工事;第三攻击战术僵硬,没有利用灵活机动、夜战的优势,悬崖后来才利用……
水中望月 回复 03-02 10:50
滚犊子
一笑而过 回复 03-05 01:18
你知道个锤子
错把陈醋当成墨
个人认为彭总是对的,如果在关家垴不消灭鬼子,鬼子就更加嚣张,根据地永无宁日,也许损失会更大,当时关家垴打的很艰难时彭总亲自上战场指挥最终消灭鬼子,才得根据地的安宁
用户16xxx73 回复 03-22 14:31
没有完全消灭,外围鬼子援军来了,阻援的兄弟部队挡不住,不得不下令撤退
我心飞扬 回复 用户16xxx73 03-30 07:26
基本消灭了,只剩下八十多残敌,不得不撤围,战略目的基本达到,唯一的问题是损失太大
用户98xxx12
从战略上讲彭总这一命令决对正确!关键是执行这一命令的指挥官要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去完成这一目标。
用户10xxx67
刘帅和陈大将并不是说不打,撤围放个口子让日军撤出关家垴,寻机在运动中再歼击这股日军,而彭总一定要在关家垴打,结果,围攻多日不下,日军援军也到了,129师伤亡2000多红军长征过来的骨干,而日军仅伤亡180左右,大部突围而去,令386旅元气大伤,士气低落了好久
九幽十类尽除名 回复 03-26 13:46
日军是剩了100多人不是只死了100多人
大楚 回复 03-22 06:32
日本人统计的?你当真了
用户98xxx74
视野与角度不同,彭总是帅,刘是将。如果任日军长通无阻,还会死很多人!
西漢 回复 03-01 22:43
无知
闲庭信步
1940年的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枪弹严重不足,更缺乏攻坚武器,军事训练不足。以己之短攻敌所长,兵家大忌。刘帅爱兵如子,军神也!
七色莲花开
军神刘伯承
飞上云霄
顺风仗看林彪,逆风战看粟裕。绝境之战看彭总。彭总才是千古名将打得都是极难之仗。无论西北之战。华北抗日之战。还是抗美援朝之战都是绝境之战。没有大无畏精神打不了这些仗。
晨曦 回复 03-21 20:17
打的仗都是损失惨重
用户16xxx21
刘帅真正帅才
文人墨客
据说这一仗,关家脑并没有打下来…如果采取彭总的战法,红军根本发展不了这么大…早拼没了
又一天
最大的问题是没能消灭这波鬼子,如果能全歼即使付出一定代价也是值得的。
用户10xxx39
亮剑精神!挺进大别山也是亮剑精神,同样损失惨重!
用户10xxx45 回复 03-23 04:34
这里面亮剑的是彭总吧
万人往
围三阙一,需留后路,暗设口袋,运动歼敌。
海参崴_中国之殇
彭总的性格!决定其打仗的勇猛!
用户10xxx67
在战略上,这仗必须打,而且必须将敌人打疼打怕,否则,根据地将永无宁日!如果以损失定正确错误,那么抗美援朝就不用打了,抗日战争也不用打了!
夜雨声声烦
你是在指导彭老总打仗么?就那地形怎么运动歼敌?
用户15xxx53
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如同朝鲜战争非打不可
小小鸟等闲识得东风面
关键是这伙鬼子窜到了黄崖洞兵工厂!不灭它后患无穷!
张问
刘帅是智帅。
天下为公
刘帅的厚重,刘帅的爱兵如子。
花样年华
打一定要打、但不能强攻、可智取、先佯攻、然后装作伤亡过大久攻不下撒退、在外围埋伏等日本鬼子落山!
我心飞扬 回复 03-30 07:30
如果鬼子坚决不撤呢?
灯塔
攻坚就要用烟雾遮挡防御敌人的视线,能夜战更好,近战
fdd
围点打援
用户15xxx48
没有彭老总的果决、刚毅坚强性格,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关家垴战役,也没有后来的抗美援朝战绩。
gzcaojin
心痛基层指挥员和士兵
长江之水
[赞][赞][赞]
用户10xxx27
做为主帅必须为八路军和根据地的大局考虑。那么艰苦的抗战都过来的,彭总的决策没问题。
泥耳朵
拿下关家脑,消灭鬼子是彭老总是战略意图,怎么拿下和消灭鬼子是刘帅的事。
用户24xxx00
位置不同,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彭总考虑的是战略,刘伯承考虑的是战术。战略没有丁点问题,战术过于死板。
那个人生路上是平坦 笑对生活
其实关宗垴战役对错都有,对的就是经此战役后小日本不再敢深入八路军腹地,也是一个该打的政治仗,错的就是武器不占优,兵力损失过大
那个人生路上是平坦 笑对生活 回复 03-28 14:00
简真你是一点历史不懂,从关家垴战役以后小日本再也不敢少兵力去闯八路军根据
我心飞扬 回复 03-30 07:28
鬼子从此不敢以大队为一路,这就让鬼子战术呆板了不少
mudada
不是说为了保兵工厂吗
老当益壮
彭帅决策是对的,关键是没有派李云龙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