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1979年,内蒙古一光棍收养两个月大男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40年后,男孩当上了武警上校军官,扭头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领导:我父亲年龄大了,在家无人照顾,我必须带着他上班!网友:孝顺父母,人生之大义也。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 武警上校董永站在忙碌的指挥中心,周围的屏幕光芒映亮他坚毅的脸庞。他皱着眉头,全神贯注地安排下一步行动,仿佛隔绝了周围的嘈杂。这一刻,他心里却感到一股特别的温暖,那是家的感觉,让他想起父亲和蔼可亲的笑容。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屡立战功的上校,对“家”这个字眼怀有如此深刻的感情呢? 故事得从四十多年前那个严寒的冬夜讲起。那是1979年的内蒙古,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被人丢弃在董栋小的家门口,细小的哭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当时的董栋小日子过得很艰难,年轻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生活。 面对需要精心呵护的小婴儿,他陷入了困境: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又该怎么养活这个孩子呢?最终,内心的善良让他克服了现实的困难,他下定决心把孩子带回家,给他取名叫董永在,希望他永远健康快乐,平平安安地长大。 董栋辛勤地用双手撑起了家,为董永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四处奔波,做各种零工,像是挤羊奶、剪羊毛,或者去工地扛钢筋、盖房子。只要能挣钱养活董永,无论多辛苦多劳累,他都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付出。董永也很懂事,年纪虽小,却主动帮父亲分担家务。他更加努力学习,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的付出。 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他,让他懂得做人应该坦诚正直、心怀善意,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董永在的学习总是特别出色,即使在条件不好的环境下,他也像一棵小草那样努力学习,吸收知识。高考时,他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学院,成绩很好,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这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临走的前一天晚上,董永在跪在父亲面前,认真地说:“爸,您等着我回来报答您。” 大学里,董永一边努力读书,一边抓紧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他自己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寄回家里,用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毕业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报名参军。他认为,是父亲的养育让他活了下来,是社会给予了他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董永在部队表现突出,军事技能过硬,理论知识也很扎实,所以不断提升,最终成为了一名武警上校。他不仅训练刻苦,而且还努力学习军事理论,写了不少论文,编了不少教材,为部队培养人才出了不少力,做出了贡献。 董永在北京打拼成功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远在内蒙古老家的老父亲。他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孝顺父亲,让老人安享晚年。于是,他向上级提出了申请,希望能把父亲接到北京,一起生活,方便照顾。领导了解情况后,非常感动于董永的孝顺之心,破例批准了他的申请。 董永在北京安顿下来后,就把年迈的父亲接了过来,细心照顾他的一切,从饮食起居到生活琐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他还经常抽出时间,陪着父亲在北京四处走走看看,游览那些著名的景点。当年还是个被父亲抱在怀里的小娃娃,现在已经成长为父亲最值得信赖的依靠了。 董永的故事,不仅仅是他自己人生的成功转变,更是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鲜活的体现。如今社会节奏快、效率高,我们还能像董永那样,坚守最初的信念,永远铭记父母的恩情吗?我们应该怎样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呢?
“泪目!”1979年,内蒙古一光棍收养两个月大男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40年后,
笔杆子说
2025-02-28 09:04: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