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某位出道三十年的歌手在短视频平台意外翻红,评论区涌进一大波五六十岁的爸妈粉。 你以为他们在讨论唱功? 结果点开全是《被孝子忽视的孤独》《老伴走了全靠这首歌撑着》这类真情实感小作文。 这些经历过风雨的长辈们,突然对着老牌偶像疯狂打榜反黑的操作,看得年轻网友直呼魔幻。 细想这届爸妈追星的逻辑竟自成体系——先是某句歌词戳中心窝子,接着连夜翻出偶像三十年前的演出视频,最后在家族群发长文安利被儿女拉黑。 心理学教授分析,这其实是代际情感投射在作祟:空巢期的情感缺口,叠加对年轻时代的怀念,很容易把歌手符号化成理想化身。 但问题来了,当发现偶像私下抽烟被拍、演唱会提词器明显这类“瑕疵”,见过大风大浪的他们反而比年轻人更难以接受。 追星本无年龄限制,但魔幻现实总有双刃剑效应。 某退休教师为给偶像冲销量囤了三十箱牛奶,结果全家被迫喝了半年过期奶;六十岁大妈为维护偶像和网友对骂到血压飙升送医。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正精准捕捉这类情感需求,把怀旧金曲重新包装成“银发族心灵解药”,老牌歌手突然接到大量商演,歌迷见面会秒变保健品推销现场。 所以说偶像这碗饭,吃着吃着就容易变成“情感杀猪盘”。 追星这事说到底就是图个开心,但把歌手当圣人,把歌曲当圣经,最后多半要伤钱又伤心。 二十岁塌房能熬夜喝酒疗伤,六十岁塌房可真是要了命了。 不如学学隔壁张奶奶,录了二十年凤凰传奇现场,人家现在都成广场舞领头雁了——追星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追成别人的偶像啊!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某位出道三十年的歌手在短视频平台意外翻红,评论区涌进一大
马妍妍聊娱乐
2025-03-01 09:54:19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