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也许有人会喷,但我仍然要说真话。今天请司机和我一起运青枣到平南丹竹卖,回来时和司机黄师傅聊到了七十年代的往事,更加印证了我有关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已经解决吃饭问题的话题。司机小我一岁是八零届高中毕业,是我们村白石河下游的村子的人,这个村子人口比我们村多3倍左右。我说起七十年代家家户户养猪,他说他家养有母猪。那时候养猪可不是单靠喂青饲养大的,小猪要喂粥,肉猪也要喂粥伴青饲,可见,如果人吃的粮食没解决,是不可能养猪的。我们聊到去较远的地里干活带米去煮饭到河儿摸鱼儿放饭面蒸熟做菜的事,他说他带过鸭蛋,他家三个劳动力去干活共吃一只鸭蛋做的一碗蛋羹,我说我也是,有时带鸡蛋,因为蛋不多只能带一只。那时吃肉少,为了补充营养,用鸡蛋煮蛋粥是比较常见的。养猪养鸡养鸭是每个家庭解决购买日常必须品的主要经济来源,养的鸡鸭通常是不卖的,平均算起来一个月全家吃一只是没问题的,不至于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一年没吃过一次肉。一个月吃一次鸡鸭肉显然还是太少了,更多的是吃鱼肉。我们聊到了晚上用松篮火照黄鳝,他说看见黄鳝了用竹夹夹。那时水田里水塘里河儿里青娃很多,晚上照青蛙是我们最喜欢干的事。他说他爸会用鱼叉叉鱼,有一次在水塘里叉到过一条几斤重的大鲩鱼。那时候还没有人用农药毒鱼,大河里河儿里水田里各种鱼都有。到了夏天收割完水稻,耘过的田因为太阳晒,泥鳅都从土里钻出来了,我们用竹篸萁很容易就能捞到一大碗。也许是那时候野生动物和野生鱼类太多了,吃上一餐并不是难事,人们便不愿意提起,反倒是老拿吃得少的猪鸡鸭肉来说事,以此来抹黑那个年代。我如果说我们村一年至少能吃上两次牛肉,有些人便跳出来指责我说谎了。想过没有,水牛也会老,老牛在冬天气温寒冷时最容易冻死。记忆中,七十年代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早上看到生产队犁起的田土都是白茫茫的全是白霜,路上的水坑都结冰了,而且是连下十几天的霜,不像现在只下2、3天。生产队不杀耕牛,只有冻死的牛才能分肉分內脏给社员吃。小时候经常看到墙上凉着的2、3张牛皮,凉干了卖给供销社。牛肉煲罗卜,这是绝配。我不喜欢吃动物内脏,即便是肉类稀缺的年代也是如此。狗肉是广西人冬天常吃的滋补品。那个年代,几乎每家都养有一只狗,因为小孩拉的屎全靠他吃掉。我有个堂弟,几个月大时拉了屎让狗舔屁股,没想到被狗咬掉半截小鸡鸡。一家杀狗,总是几家分食,几家的狗一起分食,一个冬天便有几次狗肉吃了。那时老鼠多,没有老鼠药,因此家家也养猫,不过猫肉是没有人吃的。我说了这么多吃的,肯定又会有人跳出来大放噘词,老调重弹,说什么这是编故事。广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还有很多,我相信只要人均有一亩水田的村都不会挨饿。
说真话也许有人会喷,但我仍然要说真话。今天请司机和我一起运青枣到平南丹竹卖,回来
修正好说事儿
2025-03-01 23:26: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