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芦墟记忆·老爷饼 计划经济盛行时,正值长身体,肚子一直饿,感觉早上吃的第三节课开始就饿了,而且饿得离奇。 胃里会有声响,嘴里会泛清水,那种饿不是一般的饿,是饿得听不进课,看不了书,只是想中午回家能吃到点什么。 过去学校是不供应学生午餐的,至于有没有食堂,就不得而知了。好像是有,不然那些单身老师怎么办?特别是每年都有来实习的还未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咋整。 计划经济是因为物资匮乏造成的,至于那时为什么物资匮乏,只有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也不知。知道的只是饿,只是胃中空响、嘴里泛水。 回到家,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也少,因为啥都要凭票,没有那些票,你只能是干瞪眼。 现在人抱怨买菜难,指责买菜人天天“老三样”,其实吧,也就是这些人没经历那计划经济时代,一旦过过那日子,才知道“老三样”不是苦,口中泛水才是真的苦。 因为一直是感觉饿,所以得有点备用钱。 过去钱是以分来计的,向大人要个五分钟,一两粮票,放在书包里,那才踏实。放学时实在饿透了就买点东西吃吃。 实话实说,五分钱是真不经花,好点的不敢问,也不敢闻,怕闻了把馋虫给勾出来。 当时芦墟观音桥东堍有家南货店,里面东西不少,云片糕、燥糕、百果糕,芝麻饼、月饼、小酥饼,只是囊中羞涩,啥也不敢问价,只敢买“老爷饼”。 这店的“老爷饼”实在,个大、皮厚、杂货馅,充饥那是绝对的OK。做“老爷饼”是有模具的,模具就是一只雕了图形挖空的木模,正面真的雕了一个似人非人但有点人形的所谓老爷,戴着官帽,穿上官服,好像还留着长须,只是后来改了形象,但仍是那么个人形的玩意。和了面,擀了擀,把皮子往模子里一放,按几下,再放点馅进去,一收口,反过模具,往桌上一磕,一只饼就完成了,然后上锅一煎一烤,得了。 “老爷饼”半两粮票一分钱一只,那时的地方粮票有半两的。 一只“老爷饼”下肚,到吃晚饭时也不觉得饿了。 只是后来得知,那“老爷饼”之所以便宜,是因为那馅都是用卖不掉的、上年的果脯蜜饯陈货打散制作的。 很多是因为当年新货要上市了,处理存货。只是那时的经营者还存道德、还有良心,不象现在有些不良商家,把当年卖不掉的给回收了,明年加工了再去祸害人。 就曾在媒体上了解到,南京“冠生园”回收月饼,第二年加工后又推向市场的报道。后来又有耳闻说:有的糕饼点心三年两载不坏不霉,哪怕是随手放在桌上,也是苍蝇不叮、蟑螂不咬、老鼠不啃,只是有些人还那么开心,认为这货是金刚不坏之身,还想拿来尝新。
(原创)芦墟记忆·老爷饼 计划经济盛行时,正值长身体,肚子一直饿,感觉早上吃的第
孟优与趣事
2025-03-10 15:30: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