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记:从街头小摊到外资怀抱的甜蜜变迁 在繁华都市的街头,曾经有一个小摊,推着装

米丹谈娱乐 2025-03-11 08:34:29

徐福记:从街头小摊到外资怀抱的甜蜜变迁 在繁华都市的街头,曾经有一个小摊,推着装满甜蜜的车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那便是徐福记的开端,一个从台北街头小贩发展为中国糖果巨擘的传奇。然而,如今这颗曾经璀璨的民族品牌之星,却默默落入外资的怀抱,引得无数人叹息与感喟。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徐氏四兄弟还只是在台北街头售卖糖果的小贩。他们的糖果,量足价廉,口味别具一格,很快就在邻里间赢得了好口碑。随着生意日益兴隆,他们不再安于街头小贩的生活,决定攒些钱开个小厂,给外商做糖果代工,挣点辛苦钱。 90年代初,台湾的糖果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人工成本也不断上涨。四兄弟商议后,决定到大陆寻觅新的机遇。他们带着所有家当,在广东东莞安了新家,成立了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起初,他们依旧做着代工生意,但心中怀着更大的梦想。 大哥徐镨是个有远见的人。他发觉那时大陆的糖果市场几乎都是散装的,没有包装,没有品牌,送人时总显得不够得体。于是,他决定让徐福记走上品牌化之路。他们瞄准节日和喜糖市场,设计了精美的礼盒包装,通过广告轰炸和超市地推,硬是把徐福记这个品牌打响了。 那时,城市里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五六百块,可徐福记一盒糖却敢卖20块。凭借消费者“送礼有面子”的心理,徐福记在高端糖果市场站稳了脚跟。四兄弟也全身心投入到品牌建设中,代工的日子渐渐成为过去。 然而,就在徐福记发展势头强劲之时,外资悄然递来了橄榄枝。2011年,雀巢找上门来。当时,外国的糖果巨头如德芙、费列罗、士力架等蜂拥进入中国,来势汹汹。虽然徐福记已是国内糖果业的老大,年营收已达43亿,净利润也有6个亿,但面对这些国际品牌,在研发技术和利润空间上总觉得有所欠缺。 在高盛的牵线下,雀巢抛出橄榄枝,愿意出17亿美元现金购买60%的股份。徐氏兄弟权衡再三,觉得搭上雀巢这艘大船,能学到高端技术,还能赚更多钱,何乐而不为?于是,他们欣然接受了雀巢的提议。 交易一达成,雀巢就取得了控股权,徐氏兄弟也渐渐退居幕后。当时,这笔交易看似双赢:雀巢想借徐福记抢占中国市场,徐福记也想借助雀巢的资源发展得更好。然而,接下来的日子远没有他们预想的顺利。 雀巢的财报一度将徐福记归入“其他收入”栏,管理层频繁更替,甚至有些任其“自生自灭”的感觉。好在2020年后,徐福记抓住直播带货的东风,又推出低糖产品,营收才逐渐回升。但即便如此,徐福记也早已不再是那个令人骄傲的民族品牌了。 如今,徐福记的故事在业界传为美谈,但更多的是惋惜与感慨。曾经的那个街头小摊,如今却落入外资的怀抱。有人选择“顺势而为”急流勇退,可也有人面对外资收购能坚守本心。比如白象方便面,其创始人姚忠良坚决拒绝所有日资入股的提议。因为他深知,一旦接受日资入股,自己将失去企业的话语权和用人自主权。这种坚守本心的精神,在当今外资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徐福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品牌的崛起与衰落,也让我们思考:在外资涌入的当下,我们该如何坚守本心?是选择顺势而为还是坚守立场?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0 阅读:0
米丹谈娱乐

米丹谈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