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景观系列之七十——天盛号窟窿山 ​凌源天盛号窟窿山游记

米铁成吖 2025-03-11 10:43:41

凌源景观系列之七十——天盛号窟窿山 ​ 凌源天盛号窟窿山游记 早就听说凌源天盛号的窟窿山,我第一次接触窟窿山是2006年春天,第一次去窟窿山,从南坡上去的,快到山顶了,看见一伙人在山上施工,到近前看看,在修路,要开发窟窿山,修一条通车的简易公路,领工的叫张勇,是窟窿山山下毛头坝村村民,正带着八个人在修路,我当即给他们拍一张合影,并答应每人洗一张照片送给他们,我从山顶到窟窿里看看,站在的洞口,清风拂面,心旷神怡。洞口高约7米,长约13米,厚5-6米,犹如一扇巨大的天门。阳光穿过洞口,洒在地上,形成一道神秘的光影,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岩石奇形怪状,在光影的映衬下,更显神秘莫测。利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就下山了。 过二个月,已是夏天了,我再从登临窟窿山,刚抵达山脚下,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窟窿山宛如一位巨人,威严地屹立在天地之间。山上绿树成荫,鸟儿欢快地歌唱,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 张勇他们修的简易公路已经通车了,在北坡也修建了上山的石阶路,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上攀登,路旁的野花五彩斑斓,散发出阵阵芬芳。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加油鼓劲。越往山上走,山路愈发陡峭,但我心中的热情丝毫不减。终于,我来到了著名的窟窿处。那巨大的山洞,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令人惊叹不已。站在洞口,凉风阵阵袭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从窟窿处继续前行,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广袤的田野和远处的村庄尽收眼底。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自己的渺小。我在山顶碰到一个老乡,在搬运水泥,扛着袋装水泥运作洞中,准备建一个庙,我把上次拍的照片,洗印了八张,送给他了,让他转交其他朋友。在下山的途中,我的心情依然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之中。 第三次光临此地一是二年以后的春天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踏上了前往月华山的旅程。从市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窗外的景色逐渐从繁华的城市景象过渡到宁静的乡村风光,田野、村庄、小溪一一掠过,沿途全是杏花,在凌源,到处都可以看见杏花,周围的群山被杏花覆盖,散发着杏花的芬芳,我的心情也愈发期待。 终于到毛头坝了,停好车,我们迫不及待的登山了,沿着石阶路曲折攀登,我们再次来到窟窿山,站在洞里,眼前一亮,洞的西侧,一座小巧的二郎神庙已经建成,庙虽不大,但却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受到当地百姓的供奉,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我们在在月华山的上方裸岩险峻处,发现了元朝大德年间的林泉古寺废墟。尚存的三块石碑,虽经风雨冲刷,字迹仍清晰可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这里的香火旺盛和繁华景象。站在废墟前,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礼佛、修行参禅的场景,感受到了这座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午我们在山上吃点自带的补给,开始沿着另一条路线下山。下山的路相对平缓,沿途欣赏着不同角度的月华山美景,心中满是不舍。来到山脚下,突然进入一片石阵,这个是张勇他们这些建设者留给游客又一个景点。窟窿山盛产奇石,各种奇石造型奇特,高矮不一,立在荒野,形成一道成石阵景观。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感谢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回望月华山,她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凌源天盛号窟窿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更让我们体验到辽西大地的地质奇观。 特别说明 窟窿山已经十几年没再上去了,以前拍的很多照片都找不到了,只找到几张。以后还有再等窟窿山,多拍照片,同时宣传家乡的美景。让更多人了解辽西,了解凌源,了解窟窿山。

0 阅读:2